夜色如墨,村庄已沉入寂静的梦乡。苏明远独坐在简陋的书房中,一盏豆粒大的油灯在桌案上跳跃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他专注的面庞。桌上摊开着《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还有那些从县衙带回的科举范文,密密麻麻的注解和心得布满了纸张的空白处。
自从决定参加科举考试,苏明远便开始了这种夜以继日的苦读生活。白天要教授私塾的学童,夜晚才是他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但越是深入研读,他越是感受到一种深层的困扰——现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与古代科举的应试要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他轻抚着手中的《论语》,这本在现代时便熟读的经典,如今却需要用全然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科举考试要求的不是学术研究的深度,而是对标准答案的精确把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苏明远轻声诵读,眉头渐渐蹙起。
在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他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这句话——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认知科学的角度、甚至跨文化比较的角度。但在科举考试中,这句话只有一种的解释:学问的快乐在于反复温习,知识的巩固带来精神的愉悦。
这种标准化的解读让他感到束缚,仿佛自己的思维被装进了一个狭小的笼子。
正沉思间,院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苏明远抬头望向窗外,月光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缓缓走来。是周老秀才。
明远,还在读书?周先生推门而入,看到桌案上的书籍和密密麻麻的笔记,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周先生,您怎么这么晚还没休息?苏明远起身相迎,为老人倒了一杯茶。
周先生在椅子上坐下,目光落在摊开的《论语》上:老夫睡不着,看到你这里还有灯火,便想过来看看。他停顿了一下,听说你这几日一直在研读经典?
是的。苏明远点头,只是越读越觉得困惑。
周先生挑了挑眉,何以见得?
苏明远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周先生,您看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只有一种理解方式吗?
周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明远,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苏明远小心地组织着语言,孔夫子的这句话,是否可以有更深层的理解?比如,字不仅仅是复习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实践、应用。字也不仅仅是喜悦,还可能包含着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住口!周先生突然厉声喝止,眼中闪过一丝怒意,明远,你这是在胡说八道!经典的解释岂容你随意更改?
苏明远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了一跳,连忙解释:周先生息怒,我并非要更改经典,只是想从不同角度思考...
不同角度?周先生冷笑一声,明远,你太天真了!科举考试有标准答案,考官们要看的是你对经典的正统理解,不是你的奇思妙想!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步,情绪明显激动起来:你以为我这三十年是白考的吗?我见过太多像你这样自作聪明的读书人,总想着标新立异,结果呢?名落孙山!
苏明远静静地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能理解周先生的激动,这位老人用三十年的失败换来的经验,正是对科举制度残酷现实的深刻认知。
可是,周先生,苏明远轻声说道,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背诵标准答案,那读书的意义何在?思考的价值何在?
这句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巨大的波澜。周先生猛然转身,目光如利剑般射向苏明远:
意义?价值?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苦涩的嘲讽,明远,你知道一个落第秀才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吗?
房间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油灯的火苗在微微跳动。
周先生缓缓坐下,声音变得低沉而沧桑:我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满腹经纶,意气风发。第一次落第时,我告诉自己这是因为准备不足。第二次落第时,我认为是运气不好。第三次、第四次...直到第十次,我才明白,不是我的学问不够,而是我太过固执。
他抬起头,眼中有着深深的痛苦:那些高中的人,未必比我有才华,但他们懂得迎合,懂得揣摩考官的心思。而我,却还在坚持什么狗屁的独立思考
苏明远被这番话深深震撼。他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妥协与痛苦,看到了知识分子在制度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那么,周先生的意思是,我应该放弃自己的思考,只是背诵标准答案?苏明远轻声问道。
周先生沉默了许久,最终摇了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明远,你有才华,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你要明白,科举考试有它的游戏规则。在你获得功名之前,你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他指着桌上的科举范文:看看这些文章,看看它们的结构、论证方式、语言风格。这就是考官们想要看到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但要学会用他们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