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拿起一篇范文,仔细阅读。文章的结构确实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引用经典原文,然后解释字面意思,接着阐述深层含义,最后联系现实做总结。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容不得半点偏差。
这...这不是在限制思想的自由吗?苏明远忍不住问道。
周先生苦笑一声:自由?明远,你现在谈自由还太早。等你中了举,有了地位,那时候再谈思想自由也不迟。现在的你,需要的是生存的技能。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苏明远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开始理解周先生话中的深意: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没有地位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想要改变什么,首先要进入体系内部。
那么,我应该如何准备呢?苏明远虚心请教。
周先生的表情缓和下来,重新坐到桌边:首先,你要熟记四书五经的标准注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必读之书,考试时的答案都要以此为准。
他翻开《论语》,指着书中的注释:看,朱子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这就是标准答案,不容更改。
苏明远仔细阅读着这段注释,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朱熹的解释确实精辟,但它也将孔子思想框定在特定的范围内,排斥了其他可能的理解方式。
其次,周先生继续说道,你要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比如破题,要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明题意。承题要承接破题,略加发挥。起讲要正式进入论证,语言要庄重典雅...
苏明远认真地记录着这些要点,同时内心深处却在抗拒着这种程式化的写作方式。在现代时,他习惯了自由的表达,习惯了创新的思维。如今要将思想装进这样一个僵化的模板中,确实让他感到难以适应。
最后,周先生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你要学会揣摩考官的心思。每个考官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些喜欢华丽的辞藻,有些偏爱朴实的文风。有些重视经典的引用,有些看重现实的联系。你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答题策略。
这番话让苏明远更加困扰。如果连写文章都要察言观色,那读书人的风骨何在?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何在?
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周先生叹了一口气:明远,我知道你心中的想法。当年的我,也和你一样愤世嫉俗,也曾为了所谓的原则而拒绝妥协。但现实是残酷的,不妥协的结果就是永远的失败。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夜空中的星辰:你看那些星星,它们各有轨道,却都要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人也一样,可以有自己的志向,但不能违背时代的法则。
苏明远沉默不语,心中激烈地斗争着。理性告诉他,周先生说得对,在这个时代,想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先适应现实。但情感上,他却难以接受这种妥协。
明远,周先生转过身,目光深沉地看着他,我最后问你一句: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让苏明远愣住了。在现代时,他读书是为了求知,为了满足内心的好奇和探索欲。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似乎有了更现实的目的——功名、地位、改变命运。
我...苏明远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周先生点了点头:很好,你还在思考,这说明你还没有被世俗完全同化。但记住,思考是一回事,行动是另一回事。在你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规则之前,就要学会在规则内生存。
说完这番话,周先生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停下脚步,没有回头:
明远,天已经很晚了,早点休息吧。明天我会带一些更详细的科举资料给你,包括历年的考题和评分标准。记住,距离县试只有几个月时间了,不要再纠结于那些无用的哲学思辨。
门轻轻关上,房间里重新陷入寂静。苏明远独自坐在桌前,看着摊开的经典和科举资料,心情无比复杂。
油灯的火苗在微风中摇曳,忽明忽暗,就像他此刻的心境。一面是对纯粹学术的向往,一面是对现实功名的需求;一面是对独立思考的坚持,一面是对制度规则的妥协。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子此言,盖示学问之道也。学者,效法先觉之言行;习者,温故而知新;说者,心有所得之欢悦也。故君子之学,当以时习为要,以得悦为归。
写完之后,他凝视着这段文字,这是标准的科举答案格式,符合朱熹注释的要求,也符合八股文的规范。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缺少了思想的火花,缺少了灵魂的跃动。
夜更深了,村庄完全沉入了梦乡。苏明远熄灭油灯,在黑暗中静静思考。他知道,从今夜开始,他必须学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在坚持与妥协之间找到出路。
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面对的永恒困境,也是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必须学会的生存智慧。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