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规范的八股文格式,苏明远心中五味杂陈。这种高度程式化的文体,与他习惯的自由表达方式截然不同。但他也明白,要在这个制度中生存,就必须掌握其规则。
多谢大人指点。苏明远郑重地说道,下民定当勤奋准备,不负大人期望。
张县令满意地点头:先生有此决心,本官放心了。科举虽然不易,但以先生的才华,未来前途不可限量。说不定有朝一日,还能在朝堂相见呢。
告别县令,苏明远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村中。夕阳西下,村庄笼罩在金黄的光晕中,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可他的内心却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
回到住处,他点燃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那些科举资料。每一页都让他对这个制度有更深的了解,也让他更加意识到前路的艰辛。
正在沉思间,院外传来敲门声。苏明远开门一看,是村中的老秀才周先生。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须发花白,身形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不甘和愤懑。
明远,听说张县令召你去了?周先生开门见山地问道。
是的,县令大人鼓励我参加科举考试。苏明远如实回答。
周先生的脸色瞬间变得复杂起来,既有欣慰,又有担忧,还有一丝说不清的情绪。他走进屋内,在桌边坐下,目光落在那些科举资料上。
科举啊...周先生喃喃自语,伸手抚摸着书页,我考了三十年,从二十岁到五十岁,每次都满怀希望,每次都失望而归。
苏明远听出他话中的苦涩,小心地问道:周先生,科举考试...真的那么困难吗?
周先生苦笑一声:困难?何止困难!你以为只要有才学就能中举?天真!
他的语气突然变得激动起来:那些考官们,眼中只有门第和关系。我见过太多有才无德的纨绔子弟高中,也见过太多饱学之士名落孙山。这科举,表面上是公平取士,实际上仍是门阀政治的延续!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让苏明远震惊不已。在现代时,他虽然知道科举制度有其局限性,但从历史教科书上看到的,更多是它的进步意义。如今听到一个亲历者的控诉,才真正感受到其残酷的一面。
那...周先生的意思是,我不应该参加科举?苏明远试探地问道。
周先生摇了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他的语气变得平静下来,以你的才华,确实应该试一试。只是我希望你明白,这条路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远方的夜空:科举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对这个制度的理解和适应。你需要学会用考官喜欢的方式表达思想,需要掌握八股文的写作技巧,需要熟记标准答案...
可是,苏明远忍不住插话,这样不是限制了思维的自由吗?
周先生转过身,目光深沉地看着他:自由?在这个世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想改变什么,就必须先进入这个体系。如果你想帮助百姓,就必须先有官职。科举虽然束缚思想,但它是我们这些寒门子弟唯一的出路。
这番话让苏明远陷入深思。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习惯了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多样性。但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想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借助制度的力量。
明远,周先生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你。但记住,科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读书人,心中应该有更远大的抱负。
夜已深,周先生告辞离去。苏明远独自坐在灯下,望着桌上的科举资料,心潮澎湃。
他想起《大学》中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吗?而科举,正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阶梯。
但他也想起周先生的话,想起那些因科举而扭曲的人性,想起那些被制度束缚的思想。这条路注定充满矛盾和挣扎。
窗外秋虫唧唧,仿佛在为他的迷茫伴奏。苏明远提起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
知不可忽骤得
是的,无论是学问还是功名,都不能急于求成。他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制度,去理解这个时代,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科举之路,从今夜开始。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