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踱步至亭边,望着远处田野上劳作的村民:宋朝立国百年有余,民生尚且艰难。为官者若只知苛敛税赋,不思解民困,何以对得起朝廷厚恩?
这番话虽不是直接回应苏明远的辩解,却透露出刘知县的为政理念——一个真正关心民生的地方官。
本官为官二十载,所见所闻无数。那赵员外巧取豪夺,欺压百姓,早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只是苦于无据,难以治罪。刘知县叹息一声,今日借水车一事,也算是给他一个教训。
苏明远心中恍然,难怪刘知县会如此雷厉风行地拍板水车建设,原来是借机削弱赵家的影响力。
至于苏先生的事情......刘知县转身,目光如炬,教妇识字,于礼或有不合,但于情于理,无可厚非。本官虽为一县之长,但也知道世间自有公道。赵家的指控,我不会轻信。
苏明远心中大石落地,郑重拜谢:多谢大人明察秋毫。
刘知县摆手示意他起身:不必多礼。县试在即,先生当专心备考,莫要为这些闲言碎语分心。本官期待你的佳绩。
这番话等于给了苏明远一张护身符,有了知县的支持,赵家再想作梗,也要掂量掂量后果。
正当苏明远感激不已之际,刘知县忽然话锋一转:对了,苏先生既通晓水利,可否为本官绘制一份详细的水车图纸?我欲在全县推广此法,造福更多百姓。
这个请求让苏明远略感意外,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刘知县的用意——这是在考验他的真才实学。若他真有本事,自然能绘制出详细可行的图纸;若是虚张声势,也会在这一关暴露无遗。
大人放心,在下这就回去绘制,三日内呈上。苏明远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虽然他不是工程师,但对宋代水车的基本构造还是有所了解的。再加上前身留下的一些农书,绘制一份简易的水车图纸应该不难。
刘知县满意地点点头:好,我等你的图纸。若真能行得通,必有厚报。
告别刘知县,苏明远心情复杂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次与地方官员的近距离接触,让他对古代官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刘知县虽然正直,但行事手段却颇为老练,既打击了赵家的嚣张气焰,又不动声色地考验了他的才能。
路过村口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路边——是李氏,她怀中抱着年幼的儿子,眼中带着忧虑。
苏先生。她向苏明远行礼,声音低沉,今日多亏先生出面,水车一事才有着落。我等小民,感激不尽。
苏明远连忙还礼:李娘子言重了。水车建成,旱情可解,乃是全村之福。
李氏摇摇头,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先生有所不知。自从识字之事传开后,村中已有人对我避而远之,视我如妖邪。若非先生今日得了知县赏识,恐怕我母子难以在此立足了。
这番话让苏明远心中一痛。一个只想让儿子识字的母亲,竟因此被村民排挤,这不正是礼教的荒谬之处吗?现代人追求知识的权利,在古代竟成了的标志。
李娘子勿忧。知县大人明察秋毫,不会听信谣言。待水车建成,旱情缓解,村民自会明白识字的重要性。
李氏感激地点点头,却又担忧地说道:先生要小心赵家。他们吃了这样大的亏,绝不会善罢甘休。
苏明远知道她说的是实情。刘知县虽然力挺他,但官员总有离任的一天。一旦刘知县调离,赵家必定会对他秋后算账。
多谢提醒。我自会小心。他望着李氏怀中的孩子,心中柔软了几分,你儿子识字如何了?
李氏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已经能认得几十个字了,还会写自己的名字。先生的恩情,我们母子永世难忘。
看着李氏和她儿子远去的背影,苏明远心中感慨万千。在这个时代,知识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改变命运,也可能引来灾祸。李氏为了儿子的未来,冒险学字,这种母爱的力量,超越了时代的桎梏。
回到家中,苏明远立刻开始着手绘制水车图纸。他翻阅前身留下的农书,结合自己对宋代水利技术的了解,一笔一画地勾勒出水车的构造。
深夜,月光透过窗棂,洒在铺满图纸的桌案上。苏明远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肩膀。三幅详细的水车图纸已经完成,从整体结构到各部件尺寸,再到安装步骤,一应俱全。
透过窗外的月光,他望向村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口古井,将成为水车的水源。不远处,是一片干旱的农田,正渴望着甘霖的滋润。
或许,这就是我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吧。用现代知识,改善古人的生活,弥合时空的裂隙。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渐渐清晰。或许他永远无法回到现代,但他可以在这个古老的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为这片土地和生活在上面的人们带来一些改变。
窗外,夜色深沉,星辰闪烁。苏明远凝望良久,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这个古老世界的未来轨迹——科举之路的艰辛,官场的波涛汹涌,以及...那个在月下送他香囊的少女身影。
他轻轻抚摸着案头的图纸,心中既充满希望,也隐含着未知的忧虑。这场与地方官吏的初次接触,仅仅是他漫长旅程的开始。
远处传来模糊的鸡鸣,东方泛起微微的亮色。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