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社长盛情,在下不敢推辞。苏明远镇定地回应,心中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现在,他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一首七律,且要符合格律要求,内容还得有所见地。一个失误,就可能沦为笑柄,影响县试前景。
请先生移步书案。李鸿渐指向窗边的一张书桌,上面已备好笔墨纸砚,从现在开始计时,还请挥毫见教。
苏明远走到书案前,望着窗外的春色,心中思绪纷飞。他深知自己并非即兴创作的高手,更不熟悉七律的严格格律。但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冷静,专注当下。他在心中告诫自己,把这当作一次跨时空的文学实验。
他落座研墨,闭目沉思。春雨,一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题材。在古代诗词中,春雨既可表达对生命复苏的喜悦,也可寄托思乡离愁;既可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也可抒发人生的感悟。
忽然,一个灵感闪过。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的感受或许与在座诸位截然不同。他睁开眼睛,提笔蘸墨,落笔如飞: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几多春色关山路,尽是思归梦里看。
雨燕双飞原上草,花溪一路水中天。
故园虽远心常系,万里云山一夜还。
写罢,他放下笔,重读一遍,确认格律无误后,这才长舒一口气。这首诗虽非惊世之作,但也算中规中矩,且暗含他作为穿越者的特殊心境——对现代世界的怀念和对古代生活的接纳。
苏先生已然完成?李鸿渐惊讶地走上前,不过片刻功夫,就有佳作问世,当真令人佩服。
其他宾客也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观看苏明远的作品。随着他们的阅读,厅内的表情渐渐从惊讶转为赞叹,甚至有人低声诵读起来,品味其中韵味。
好诗!一位白须老者拍案叫绝,这首诗格律严谨,意境深远,尤其故园虽远心常系,万里云山一夜还二句,更是点睛之笔,道尽游子思乡之情。苏先生不愧才名远播!
确实精妙。另一位儒服文士点头赞许,雨燕双飞原上草,花溪一路水中天这一联对仗工整,景象生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思,却又不失春日生机,意境很是独特。
众人七嘴八舌地评论着,大多是赞美之词。苏明远谦虚地接受,心中却松了一口气。这首诗能得到认可,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
然而,就在气氛正热烈之际,一个冷冷的声音突然打破了和谐:诗是好诗,只是......风格似曾相识啊。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中年文士站在角落,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
张大人何出此言?李鸿渐问道,眉头微蹙。
没什么,只是觉得这首诗的风格,与十年前《江南文集》中的一首作品极为相似,连意境都如出一辙。那位被称为张大人的文士慢条斯理地说,目光如刀般扫向苏明远,不知苏先生是否读过此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话无异于指责苏明远抄袭,在文人雅集中,这是极为严重的指控。厅内顿时寂静无声,所有目光再次聚焦在苏明远身上,但这次充满了质疑和探究。
苏明远心头一紧。《江南文集》?他从未听说过这本书,更不可能抄袭其中内容。但在这个没有网络搜索的时代,他无法即时核实对方的说法,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张大人所言,在下不敢苟同。他沉着应对,这首诗确为方才即兴所作,或有巧合,但绝非抄袭。至于《江南文集》,在下确实未曾拜读,若有雷同,实属偶然。
偶然?张大人冷笑一声,万里云山一夜还这样的独特表达都能偶然相同?苏先生莫不是在说笑?
气氛一时剑拔弩张。苏明远知道,这是一场他无法避免的交锋。对方显然有备而来,专门为难于他。而在这种场合被指责抄袭,不仅关乎颜面,更可能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县试。
就在他思索对策之际,一位年长的文士忽然开口:张大人言之有理,但也请拿出《江南文集》,让我等一观究竟。空口无凭,恐难服众。
这番公允的话语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张大人面色微变,显然没料到会有人如此直接地要求证据。
《江南文集》乃私人珍藏,非随身携带之物。他有些尴尬地辩解,若诸位不信,可日后前往舍下一观。
既然如此,此事暂且存疑。李鸿渐适时介入,打圆场道,诗会本为雅事,切莫因一时争执而坏了兴致。不如继续进行,待日后查证再论。
众人纷纷点头,但看向苏明远的目光中,已多了几分探究和保留。这场无端的指控,虽然没有实质证据,却已经在众人心中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苏明远心中苦笑,却也不动声色。他明白,在这个以文章为立身之本的时代,文人之间的争斗有时比刀剑更加锋利。而他,作为一个外来者,自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接下来的诗会继续进行,其他宾客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互相品评。但那种最初的和谐氛围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的紧张和戒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知不可忽骤得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知不可忽骤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