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戏班子,据说已经在村里传承了整整 200 多年。这个戏班子不仅是我们村的文化瑰宝,更是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村口的龙王庙前,有一座古老而庄严的戏台。这座戏台见证了无数场精彩的演出,也承载了村民们对戏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戏班子就会在这个戏台上为大家献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大戏。
这些大戏通常会持续数天,吸引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大家早早地就搬着小板凳来到戏台前,抢占一个好位置。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化着精致的妆容,用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除了本村的乡亲们,外村的人们也会慕名而来。他们或是被戏班子的名声所吸引,或是对戏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大家因为戏曲而相聚,共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我们这个小村庄里,存在着一个独特而又有趣的传统——唱平戏。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对唱戏充满了热爱,每个人都能随口哼出几段精彩的戏词来。
村里的孩子们,许多都是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学习唱戏的。在那个时候,学戏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有哪个孩子不会唱戏,就会被其他村民们认为是没有出息的,甚至会被调侃说不是傻就是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那个年代,学戏的通常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则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唱戏这门艺术,这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更新,这个传统规矩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女孩子也同样有机会学习唱戏,展现自己的才艺和魅力。
我从 6 岁起,奶奶便开始让我学习戏曲了。而我的师傅,正是我们村里那位被大家称为“老丫头”的人。他可是我们村里戏班子里的旦角台柱子,声名远扬。
说来也巧,老丫头的经历和我颇为相似。他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于是他的父母便将他当作女孩子来抚养。也正因如此,他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走上了学戏的道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旦角演员。
我听奶奶说过,老丫头他小时候拜过名师,从7岁就登台演出了,跟着师傅跑过江湖,日常生活一直是女孩子打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 1958 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
回到村里的他,身份已然不同往昔。原来,他已经成为了村里戏班子里最出色的旦角演员,备受村民们的喜爱和赞誉。
当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装扮竟然还是女孩子的模样。只见他上身穿着一件大襟花布衫,下身则是一条翠绿的裤子,脚上蹬着一双精致的绣花鞋,活脱脱就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回到家中,他的母亲看到他这副打扮,心中虽有一丝诧异,但还是赶忙为他准备了一些不带花的衣服。然而,这些衣服依然保持着大襟上衣的款式,似乎母亲对他这种独特的穿着风格已经习以为常。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丫头在公社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不仅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还是队里的台柱子呢!每次有演出,她都是绝对的主角。
老丫头的标志就是她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大辫子,那可不是假发哦,而是她自己的真发!她从小就留着辫子,这辫子又粗又长,一直垂到腰间,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可好看了。
有一次,老丫头要在我们公社演出《红灯记》,她扮演的正是女主角李铁梅。那天,她早早地来到了公社的舞台上,精心打扮了一番。只见她身穿一件红色的花布衫,脚蹬一双黑色的布鞋,脸上化着淡淡的妆容,尤其是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更是为她增色不少。
当音乐响起,老丫头走上舞台,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神韵,仿佛她就是那个勇敢坚毅的李铁梅。台下的观众们都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老丫头那清脆悦耳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
当演出结束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站起身来,为老丫头的精彩表演喝彩。那掌声经久不息,仿佛要把屋顶都掀翻了。老丫头站在舞台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一次演出,公社当地的一个姑娘见他扮相那么俊,唱得又那么好,听说他是个男的,就非要嫁给他不可,这就是他现在的老伴。
六六年破四旧的时候,红卫兵开始剪女人的长辫子,老丫头怕红卫兵剪掉自己的辫子,每天都跑到山上藏着去,到天黑了才敢偷偷的回家里来睡觉。
过了几天,他的娘对他说:“你整天东躲西藏的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到了找对象结婚的时候了,该变回男孩子了,把辫子剪了吧,要不可找不上对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大辫子生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大辫子生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