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后,吴一波仿佛是为了冲淡方才那略显压抑的任命氛围,将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在场除世子外的所有人,语气变得随意却带着不容抗拒的意味:
“中枢架构已定其纲,但各方面主官尚多空缺。我大吴基业,非一人一姓之功,乃众贤汇聚之力。今日在座诸位,皆是我股肱心膂,对各方人才应有了解。这样吧——”
他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停顿了一会继续说道:“诸位,每人皆可提名二到三人,担任尚未落实的巡抚、布政使乃至中枢各部正、副职等要缺。特别是地方主官,原先在我军内部长期领兵的将领,若有治理之才,也当大胆尝试,文武转换,未尝不可。现在便提,我等现场商议,尽快定下。”
这话一出,厅内除了早有心理准备的诸葛明华和懵懂的吴三折,其余几人皆是一震,脸上难掩惊愕。罗至正、胡海洺这些武将还好,吕良、汪应真、曹安等人心中更是掀起了巨浪。
这……这岂是儿戏?封疆大吏、部院重臣的人选,竟如同市集买菜一般,当场提名,现场决定?
他们猜不透吴一波这看似随意的背后,究竟是何等深意。是真正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还是一场对各自派系、识人眼光、乃至忠诚度的隐秘考校?
这提名,俨然成了一场孰亲孰疏、谁举贤谁护私、谁能谁不能的当庭判决!
一时间,厅内落针可闻,气氛比刚才讨论丞相、大将军时还要凝重数分。几人或低头品茶,或整理衣冠,或目光游移,都不敢做那出头之鸟。
吴三折眼见形势僵持,父亲的目光渐趋深沉,他深吸一口气,起身拱手道:
“父王,儿臣年轻识浅,本不敢妄议重臣人选。然父王有命,儿臣便抛砖引玉。”
他声音清朗,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如今各省基本皆有我吴军主力兵团覆盖驻防,安全无虞。因而儿臣只荐巡抚、布政使等文治之职。”
“儿臣以为,「长沙戍卫兵团副总兵」陈鸣远,虽出身行伍,然平日处事缜密,曾协助地方安抚流民、修缮水利,颇通政事,可试任「湖南巡抚」;另,「武陵兵团节度参军」司马叩,精通算学,理事井井有条,在军中专司粮秣分配、统筹协调从未出错,可试任「贵州布政使」。”
吴一波闻言,脸上露出赞许之色,微微颔首:“陈鸣远确是个细心人,司马叩之才朕亦有所耳闻。此二议,可纳入考量。”
他并未立刻拍板,但肯定的态度无疑给众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吴一澄见侄子开了头,且得了好评,自己虽心中郁结,却也不愿在举贤上落于人后,免得被看轻,便收拾心情,接口道:
“王兄,臣弟也斗胆推荐二人。一是臣弟同乡,「典制大使」武元直,此人一直负责我军典章制度的设计与编修,学识渊博,精通典章,行事方正,可担任「吏部左侍郎」;另一人乃是「招贤大使」宋明山,多年来为我大吴招揽四方人才,兢兢业业,识人颇准,可任「吏部右侍郎」。”
吴一波听了,只是“嗯”了一声,未置可否,目光却转向了诸葛明华:“彦曦,你呢?你可不能藏私。”
诸葛明华在此之前已暗暗思虑了许久,将可能的人选在脑中过了数遍,权衡着各方关系与才能匹配。此时被点名,他从容应道:
“回王爷,臣推荐二人。其一,「武陵兵团副总兵」吴三俊,勇猛善战,尤擅骑兵奔袭,治军严谨,可调入中枢,任「骑兵都指挥使」,专司骑兵操练与征战;其二……”
他略一停顿,说出了一个人令在场大多数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乃是常年负责屯田、水利等事的「农政大使」章显。”
“此人默默无闻,然臣曾详细查阅其历年所上条陈及所辖之地收成报表,其于农事、工役一道,见解深刻,所提之法往往能切中要害,且身体力行,成效卓着。如今与民生息,工部职责重中之重在于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臣以为,章显可任「工部尚书令」。”
推荐吴三俊无人有异议,毕竟其战功和能力有目共睹,而且其父吴一澄端坐于此,于情于理都是适当的。
但举荐默默无闻的章显一跃成为执掌一部的「工部尚书令」,这着实震惊了吕良、汪应真等人。他们面面相觑,似乎想从对方眼中确认自己是否听错。
眼见吴一波依旧只是听着,不露声色,众人也只能按下心中惊疑,兀自揣测诸葛明华此举是真正举贤不避卑,还是另有所图。
紧接着,罗至正、胡海洺、吕良、汪应真、曹安几人,见局势如此,也只得纷纷开口,各自推荐了两三名自己认为得力或素有往来、才能尚可的属官、同乡、旧部。
所荐职位遍布即将设立的各省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以及中枢各部的侍郎等职,厅内一时竟有了几分“争相荐贤”的热闹景象,虽然这热闹底下藏着多少私心,唯有各自知晓。
待到最后一人曹安推荐完毕,厅内再次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吴一波身上,等待着他的最终裁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神州明夷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神州明夷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