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吴军假都,王府客厅。
「吴王」吴一波极其放松的闲坐于主位上,几个客位都坐着僚属。
见胞弟吴一澄最后赶来落座右侧客位,吴一波也不再静默,张口言道:
“昨日于岳麓山,对各省各地各兵团,做了统一部署,但除却胡好留任「四川黜置使」,兼任「四川总督」外,其余各主官,尚未定好,且中枢也应布置,今日请各位前来,便是因为此事。”
厅中众人互相对视,都在脑中过了一遍,清晰了今日议题,但无人开口回答,都不知该如何答起。
吴一波换了椅背另一侧靠着,刚好和诸葛明华对视,于是便微微抬头示意:“彦曦,你觉得该如何?”
诸葛明华昨夜便和吴一波有过一次谋划,所以对吴一波的心意大为了解,此时他却没有急着开口,只悠悠然拨动羽扇,目光从客位众人身上盘旋而过。
「吴王」左侧乃是世子吴三折,右侧乃是王弟吴一澄,再左是自身,再右则是武将代表「广州侯、两广水师步军兵团总兵」罗至正。
其余四人一人乃是常年督理粮饷、主持考核的「左军都督」吕良,一人则是「湘江伯、湘云水师兵团总兵」胡海洺。
另两人诸葛明华打交道得少,乃「行省督理大使」汪应真、「检校督查大使」曹安,他们常年留守长沙。
他心中还在疑惑「右军都督」薄云未曾到来,但眼见各人都怀着热烈的眼神盯着自己,诸葛明华终于忍不住答道:
“回禀王爷,”他先是对吴一波微微欠身,然后环视众人,“王爷深谋远虑,于岳麓山定下休养生息、巩固根基之国策,实乃英明。然,国策需人执行,政令需体系传达。完善中枢与地方军政体系,落实各方主官人选,确是当前重中之重,关乎我大吴能否由‘打天下’顺利转向‘治天下’。”
他先定了调子,肯定了吴一波的方向,随即话锋一转,并未直接回答人选问题,而是从更高的制度层面开始解析:
“然,在下以为,在具体议定何人任何职之前,需先明晰制度架构。架构立,则权责清;权责清,则人选之标准自明。如同筑屋,先立梁柱,再砌砖瓦。”
他稍稍提高音量,条分缕析:“首先,于中枢而言。以往战时,一切以军事为先,王上提纲挈领,我等分领事务,尚可应对。然今后,政务、军务必将日益繁重,需有常设之中枢机构总揽全局,分而治之。”
“依在下浅见,中枢急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管辖体系,当从政务、军事这两个最大的方面着手。”他目光扫过吴一波,见其微微颔首,便继续道,“或可仿效前朝,推举出两位众望所归之重臣,一人总领政务,类似丞相之责,协理诸事,统御百僚;一人总摄军事,类似大将军之职,掌武备选练,统筹防务。”
“此二人,当为王上之左膀右臂,分担庶务。在此之下,相应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以及九卿等具体办事衙门,也需尽快完善架构,选派得力之人。此部分,是昨日分封奖赏未能完全覆盖,却关乎日常运转之核心。”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尤其是注意到吕良和吴一澄的眼神变化,然后转向阐述地方:
“其次,于地方而言。既定下以行政为大、与民生息之方向,则地方治理体系需尽快理顺。考虑到目前我们对各省的控制力度不一,官员储备亦非充足,在下建议,可暂以「黜置使」为过渡,全权处置一省之军政要务,位高权重,便于稳定局面。”
“待时机成熟,再仿中枢之制,逐步转变为以总督或沿用黜置使总揽大局,下设「巡抚」、「布政使」、「按察使」、「总兵」等分理民政、财政、刑名、军事等具体事务,实现军政逐步分离。”
“至于军事方面,”他看向罗至正和胡海洺,“为免地方权重,且当前仍需大军团机动作战,建议暂不设省一级的固定军事组织,仍由各大兵团负责相应战略区域的防务与作战,直接向王上和中枢军事首长负责。”
接着,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再者,无论是中枢还是地方,如今我们最缺的,是能治世的能臣!”
“特别是地方,县令、知府,这些亲民之官,方是政令最终的执行者,是百姓感知我大吴仁德的窗口。因此,官员的选拔制度必须立刻提上日程!”
“现行的军功擢升、荐举等方式已不足以应对治理需求。当尽快出台相应的选人用人制度,可考虑恢复类似科举的机制,结合考察与荐举,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民间遗才,无论其出身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愿为我所用,便应大胆任用。此事需尽快由……嗯,若设立吏部,则当由吏部牵头议定章程。”
最后,他补充道:“最后,现行基于战时的征兵、赋税等方法,也需做出相应革新,以适配与民生息之国策。例如征兵可逐步转向府兵与募兵结合,赋税需重新清丈田亩,制定合理税率,鼓励垦荒等。当然,此事千头万绪,可容后详细再议,但方向需明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神州明夷录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神州明夷录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