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别的召见结束后,陈醒和苏青竹并未返回殷墟或锦屏。他们被直接安排住进了一个代号“梧桐苑”的招待所,这里环境清幽,戒备森严,实际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临时安置与隔离点。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四十八小时,期间接受了最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并签署了层层加码的保密协议。
协议的严厉程度超乎想象,几乎涵盖了他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两人都明白,从他们踏入那间会议室起,他们的人生轨迹已经 irrevocably(不可逆转地)改变了。
第四十九小时,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直升机将他们从“梧桐苑”接走,飞向西北方向。舷窗之下,城市的轮廓逐渐被苍茫的黄土高原取代,继而又是连绵不绝、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脉。飞行了约三小时后,直升机开始降低高度,前方出现了一片被巨大山脉环抱的隐秘山谷。山谷入口处设有伪装巧妙的检查站,山谷内部,则隐约可见一些依山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低矮建筑。
“‘龙吟阁’基地。”陪同他们的一位神情冷峻的协调员介绍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将是‘燧人氏’计划的核心。”
直升机降落在山谷中央的停机坪上。陈醒和苏青竹走出机舱,凛冽而纯净的高原空气瞬间涌入肺腑。环顾四周,雪山巍峨,天空湛蓝得如同宝石,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感笼罩着一切。然而,这种静谧之下,却涌动着一种无形的、高度紧张的秩序感。身着便装但行动间透出军人气质的人员往来穿梭,各种从未见过的、外形奇特的探测天线隐蔽在山岩和植被之中。
他们被直接带往位于山体内部的核心区域。穿过数道需要虹膜、指纹和动态密码三重验证的气密门后,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巨大的、仿佛将整座山掏空而成的内部空间,穹顶高达数十米,柔和的人造光源模拟着自然光。空间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一侧是庞大的计算中心,机柜林立,指示灯如星河般闪烁;另一侧是各类实验室,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各种高精尖仪器;更深处,则是生活区和指挥中心。
“燧人氏”计划,就在这里,以一种超越常规的速度和效率,开始实质性的运转。
陈醒被分配了一间兼具办公室和休息功能的工作室,窗外(其实是模拟景观屏)正对着一片虚拟的竹林溪流,试图缓解地下空间的压抑感。他的案头,已经堆满了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与“灵子”可能相关的理论物理、高能物理、宇宙学的前沿研究报告,以及“曦和”探测器和殷墟实验的全部原始数据备份。他的首要任务,是整合这些信息,搭建一个初步的、可供团队协作研究的“灵子”理论框架。
苏青竹的工作室则紧邻着一个特建的“古物分析室”,那件龙纹仪(现编号L-01)以及“万法之源”甲骨的高精度复制品和全部数字资料已经就位。她的任务是领导一个由全国顶尖古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组成的小组,加速破译,寻找更多可用于指导实验的线索。
然而,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来自不同领域、心高气傲的专家们被迅速集结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基地,摩擦与碰撞几乎不可避免。
第一次全体核心成员会议,就在陈醒抵达后的第二天召开。会议室内,长条桌旁坐着二十余人,除了陈醒和苏青竹相对年轻,其余多是头发花白、在各自领域内声名显赫的权威。
当陈醒站在演示屏前,开始阐述他基于七个(现在是八个,包括殷墟激发的那次)信号构建的“灵子场扰动模型”时,质疑声便毫不客气地响起了。
“陈博士,”一位来自着名高校理论物理中心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你的这个‘模型’,参数过多,而且大多依赖于对极低信噪比数据的过度解读。其数学形式虽然新颖,但缺乏更基本的物理原理支撑,比如,它如何与标准模型衔接?如何解释广义相对论下的时空结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个为了拟合有限数据而拼凑出来的‘马赛克’,而非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另一位专攻统计物理的院士则直接针对数据分析方法发难:“你提到的p值小于10^-6,听起来很惊人。但考虑到你们进行了海量的数据挖掘和多种算法的尝试,这完全可能是在多次比较中产生的‘假阳性’。严格的统计学家不会轻易采信这样的结果。”
面对这些尖锐却专业的质疑,陈醒没有慌乱。他早已预料到会面临这种情况。他调出原始数据流,展示了对每个参数引入的严格约束过程,以及进行的各种鲁棒性检验和盲分析结果。
“王老,李院士,”陈醒的语气保持尊重,但立场坚定,“我理解各位的谨慎。但科学发现往往始于异常。我们现在拥有的,不仅仅是七个孤立信号,还有一个被独立验证的‘前兆’,以及殷墟龙纹仪与信号之间确凿的因果关联。这些现象,用现有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完美解释。我的模型,或许粗糙,但它提供了一个能够统一解释所有已知现象的工作假设,一个可以接受未来实验检验并不断修正的起点。如果我们因为现有理论的‘完美’而拒绝承认明显的异常,那才是科学进步的障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灵飞经:中微子纪元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灵飞经:中微子纪元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