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能量摄入路径优化。” “问题:入口单一(主要依赖鼻窍),效率未知。” “解决方案: 1. 多端口评估:系统测试全身主要穴位及皮肤区域的能量渗透效率。绘制‘人体能量入口效率图谱’。(实验设计:需要可量化测量微小能量流的方法)” 2. 路径优化:若其他入口效率更高,则修改引气路径,优先从高效入口引入能量。” 3. 入口增强:研究能否通过药物或能量场处理,暂时性增强特定入口的通透性。”
“第三,能量运行路径优化。” “问题:经脉路线固定,可能存在冗余、低效或阻塞节点。” “解决方案: 1. 路径测绘:结合内视与外部测量(?),精确测绘个体化经脉能量阻抗图谱,识别高效路径与阻塞点。”(工具缺失,需研发) 2. 动态路由:不固定运行路线,根据实时能量流状态和身体情况,动态选择能量传导效率最高的路径。(需要实时能量监控与智能路由算法,难度极高)” 3. 节点优化:对关键节点(如穴位)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或能量刺激,降低其能量通过阻抗。”
“第四,能量转化与储存模块优化。” “问题:丹田区域能量汇聚与转化效率低下。” “解决方案: 1. 丹田激活:研究特定频率能量刺激、精神力聚焦、或药物辅助,能否激活丹田区域细胞的能量代谢活性,提升其‘线粒体’功能。” 2. 转化催化:寻找是否存在天然或人工的‘能量转化催化剂’,加入修炼过程,提升灵气转化为可用能量的效率。”(方向:特定灵草、矿物、甚至声波、光波频率?) 3. 储存扩容:研究能量储存的生理学上限及扩容方法。(是否与细胞数量、活性、或某种特殊储能物质有关?)”
凌皓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草案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逐渐从一个概念框架,变成了一份包含大量待验证假设、实验设计、算法需求、工具研发需求的详细科研计划书!
这里面任何一个子课题,放在前世都足以申请一大笔科研经费,带领一个团队攻坚数年。
而现在,他只有一个人,一间破木屋,和一些极其简陋的工具。
“资源有限,必须集中力量,优先解决核心瓶颈。”凌皓冷静地评估着,“当前最大问题在于能量无法有效引入和转化。因此,‘前置滤波’和‘主动调谐’是重中之重!”
他决定双管齐下。
一方面,开始“前置滤波”的材料筛选实验。他让阿土和李邈(伤势稍好就迫不及待地跑来参与研究)帮忙收集各种属性鲜明、可能具有能量过滤特性的灵草、矿物样本。然后,他设计了一套极其简陋的测试装置:利用一块能微弱散发特定属性灵气的低阶灵石作为标准源,将待测材料薄片置于灵石与一个自制(用灵敏感应草药和磁针拼凑)的微弱能量感应器之间,观察感应器读数的变化,定性判断材料的滤波效果。
另一方面,他开始全力攻关“主动调谐”的精神力算法。
这对他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因为涉及到对自身精神力的精细操控。他再次尝试修炼《灵溪诀》,但目的不是为了引气,而是为了体验和记录精神力在“感应灵气”时的状态变化。
“精神力发散范围…聚焦精度…扫描频率…信号识别阈值…”他一边尝试,一边在草纸上记录下各种参数和感受,试图将模糊的“感应”过程量化。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且进展缓慢。他的精神力运用还很粗糙,就像是用一把钝斧头去做微雕。
“需要训练…需要提升精神力的操控精度和强度。”凌皓意识到问题所在,“或许…可以借鉴一些冥想技巧或观想法?”
他找来李邈询问。李邈果然知道一些粗浅的、用来宁神静气的观想法门。
凌皓如获至宝,但他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修炼,而是再次发挥科研精神,对这些观想法进行“逆向工程”和“优化”。
“观想火焰…目的是提升精神热度与专注度?观想流水…目的是让精神力流动更顺畅?观想星辰…目的是扩大精神感知范围?”
他尝试不同的观想对象,并用自己设计的“主观感受评分表”来记录不同观想方式对精神力精度、强度、稳定性的提升效果。
甚至,他异想天开地开始尝试建模!
炭笔在草纸上勾勒出复杂的坐标系和函数曲线。 “假设精神力强度为I,聚焦精度为P,扫描频率为F,环境灵气密度为ρ,目标灵气频率为ω…” “那么,有效信号捕获概率S,或许可以表示为:S= f(I, P, F, ρ, ω) … 一个多变量优化问题…” “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I,P, F}组合,使得在给定ρ和ω下,S最大化?” “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来拟合这个函数f…”
阿土和李邈看着凌皓对着那些鬼画符般的公式和曲线冥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摇头皱眉,完全看不懂,但却大受震撼。他们只觉得凌皓周身仿佛弥漫着一种玄而又玄的“道理”韵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科学修仙:我的实验室连通九重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