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蝠的生成速度是“每小时6名”,20只火蝠用了4天时间全部生成完毕。训练内容比陆战队员更侧重“抗热”与“协同”:每天上午,火蝠要穿着CMC-660装甲进行1小时的抗热训练(在模拟高温环境中保持战斗姿势);下午则与陆战队员进行协同演练——火蝠用火焰喷射器压制模拟靶群,陆战队员趁机绕到侧面清理残靶;晚上还要学习燃料罐的紧急更换(最快15秒完成)与火焰喷射器的简易维修。
第四周周四,20只火蝠完成训练。当它们同时喷出火焰,在训练场上形成一道10米宽的火墙时,连奥古斯都都忍不住点头:“这才是对付绿皮集群的利器。”
医疗兵的生成在第二周周一启动——兵营四号虚空舱专门用于医疗兵生成,10分钟1名,模板中加载了基础的生物医学知识与急救程序。第一名医疗兵走出虚空舱时,穿着白色的CMC-400医疗装甲,背部背着银色的便携医疗站,双手握着淡蓝色的治疗光束枪。
“编号M-001,医疗兵基础模板加载完毕。”AI的声音柔和了几分,“医疗设备校准正常,治疗光束功率稳定,急救知识库加载完成。”
“我叫艾米。”医疗兵摘下头盔,露出一张清秀的脸,眼神中带着医护人员特有的温柔。负责训练她的是莉娜——自从发现那把陌生步枪后,莉娜就将重心转向了医疗领域,她的生物扫描经验正好能帮医疗兵提升急救效率。
“艾米,你的武器不是用来杀人的,是用来救人的。”莉娜递给她一个模拟伤员模型——模型的“手臂”上有一道“伤口”,还在模拟出血。“这是便携医疗站的两种模式:治疗光束(修复皮肉伤与装甲划痕)和兴奋剂注射(缓解伤员疼痛,提升移动能力)。先试试治疗光束。”
艾米打开医疗站的开关,淡蓝色的光束从枪口射出,落在模型的“伤口”上。几秒钟后,“伤口”处的模拟皮肤开始愈合,出血停止。“很好,光束强度保持在50%即可——太高会烫伤伤员,太低则愈合太慢。”莉娜指导道,“如果遇到装甲破损的陆战队员,要先修复装甲的抗腐蚀涂层,再治疗内部的皮肉伤。”
医疗兵的训练分三个模块:急救操作(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治疗光束使用(不同伤势的强度调整)、战场协同(跟随小队前进,在安全区域设立临时医疗点)。莉娜还特意设计了“模拟战场”训练——让陆战队员穿着破损的装甲,模拟被绿皮攻击后的状态,医疗兵需要在1分钟内完成装甲修复与伤口治疗。
28名医疗兵用了5天时间生成完毕,训练则持续到第四周周末。最后一次考核中,医疗兵们在10分钟内完成了20名“伤员”的救治,治愈率100%。莉娜向奥古斯都汇报:“所有医疗兵都能独立处理战场常见伤势,每个作战小队分配2名医疗兵,可实现全覆盖。”
当第8座补给站完工时,重工厂的建设也进入了尾声。第三周周三上午11点,SCV“铁钳”号吊起最后一块合金顶板,将其安装在重工厂的主体框架上——这块顶板长15米、宽8米,采用双层钛合金结构,能承受歌利亚武装机器人的重量。
“重工厂主体结构完工,启动核心系统校准。”汤姆按下控制台的按钮,重工厂内部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主反应堆开始运转,提供1500千瓦的电力;两侧的机械臂从收纳舱中伸出,末端的夹具与焊枪展开;中央的生产舱门缓缓打开,内部的金属平台泛着冷光。
奥古斯都走进重工厂,看着这座高20米、宽30米的钢铁建筑,心中感慨——这是基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武器生产中心”,有了它,才能摆脱对轻步兵的依赖。“汤姆,优先生产歌利亚武装机器人。”他下令,“基地需要重型机甲来加强外围警戒。”
当天下午2点,重工厂启动歌利亚的生产程序。生产舱内,首先是骨架的搭建:机械臂将一根根钛合金钢管焊接成歌利亚的躯干与四肢,腿部的液压装置被精准安装在关节处——这是歌利亚的“心脏”,能支撑6米高、12吨重的机身在焦土上快速移动,最高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歌利亚在游戏里只有4米高左右,我嫌他太矮了)
接下来是装甲覆盖:10厘米厚的合金板被机械臂吊装到位,覆盖在躯干、肩部与腿部关键部位,装甲表面还喷涂了抗腐蚀涂层,能抵御绿皮步枪子弹的直射。肩部的武器系统是歌利亚的核心——左侧安装一门双联装20毫米高斯炮,右侧挂载6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机械臂将电磁加速环与导弹制导系统逐一接入主电路。
晚上10点,第一台歌利亚完成生产。生产舱门打开,歌利亚缓缓走出,6米高的机身在灯光下像一座移动的钢铁堡垒。“歌利亚一号,武器系统测试。”AI的声音响起,歌利亚肩部的高斯炮开始转动,炮口对准重工厂外的靶场,“砰!砰!”两发子弹射出,精准命中1000米外的金属靶,靶心被打成一个直径5厘米的孔洞。随后,导弹发射器发射了一枚训练弹,击中2000米外的模拟目标,爆炸产生的烟尘在焦土上形成一个小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科普卢到40k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科普卢到40k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