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亲(宋武帝刘裕)时代的旧臣虽然年老,仍有智谋策略,但如今已经被你杀尽,这难道不是上天资助我吗!夺取你的土地也不需要我动用兵器,我这里有擅长咒语的婆罗门僧人,会让鬼神把你捆绑过来。”
侍中、左卫将军江湛升任吏部尚书。江湛品性公正廉洁,与仆射徐湛之都受到宋文帝的宠信,当时人称“江徐”。
北魏司徒崔浩,自恃有才能谋略,又受到太武帝的宠信,独揽朝廷大权,曾推荐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并州五州的士人几十人,都直接被任命为郡守。太子拓跋晃说:“此前征召的人才,也是各州郡选拔出来的;他们在职已久,辛苦劳累却未得到回报,应当先补充郡县官员,让新征召的人代理郎官职位。况且郡守、县令负责治理百姓,应当任用有经验的人。”崔浩坚持争辩,最终还是将新征召的人派往郡县任职。中书侍郎、领着作郎高允听说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恐怕难逃灾祸了!如果他坚持错误,还想在君主面前争胜,怎能承受后果!”
北魏太武帝任命崔浩监管秘书省事务,让他与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说:“务必如实记录。”着作令史闵湛、郗标,品性乖巧奸佞,受到崔浩的宠信。崔浩曾注释《周易》《论语》《诗经》《尚书》,闵湛、郗标上奏说:“马融、郑玄、王肃、贾逵的注释不如崔浩的注释精深,请求收缴国内所有这些人的注释书籍,颁布崔浩的注释,让天下人学习。并请求下令让崔浩注释《礼记》,让后辈能看到正确的释义。”崔浩也推荐闵湛、郗标有着述才能。闵湛、郗标又劝崔浩将所撰写的《国史》刻在石碑上,以彰显其如实记录的精神。高允听说后,对着作郎宗钦说:“闵湛、郗标所做的事,哪怕只有一点点差错,恐怕也会给崔家带来灭门之祸,我们这些人也会性命难保!”崔浩最终采纳闵湛、郗标的建议,将石碑刻好立在郊坛东侧,石碑占地百步见方,耗费人工三百万。崔浩在《国史》中记载北魏先祖的事迹,内容详实,石碑立在路边,往来行人看到后都议论纷纷。北方的鲜卑贵族无不愤怒,一起向太武帝诋毁崔浩,认为他暴露了国家的丑恶之事。太武帝大怒,命令有关部门审查崔浩及秘书郎吏等人的罪状。
当初,辽东公翟黑子受到太武帝的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时,接受了一千匹布。事情败露后,翟黑子向高允请教:“君主问我,我应当如实禀告,还是应当隐瞒?”高允说:“您是君主身边的宠臣,有罪就主动坦白,或许能得到原谅,不能再欺骗君主。”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说:“如果主动坦白,罪责难以预料,不如隐瞒。”翟黑子怨恨高允说:“你为何要引诱我走向死地!”他入宫拜见太武帝,没有如实回答,太武帝发怒,将他杀死。太武帝让高允给太子讲授经书。等到崔浩被逮捕,太子召高允到东宫,趁机留他过夜。第二天早晨,太子与高允一同入朝,到宫门口时,太子对高允说:“入宫拜见君主,我会为你引导;如果君主有问,你就按照我说的话回答。”高允说:“是什么事情?”太子说:“你进去就知道了。”太子拜见太武帝,说:“高允做事小心谨慎、忠诚周密,而且地位低微;《国史》的撰写由崔浩主持,请赦免他的死罪。”太武帝召见高允,问道:“《国史》都是崔浩撰写的吗?”高允回答:“《太祖记》是前着作郎邓渊撰写的;《先帝记》(指太武帝之父明元帝的传记)和《今记》(指太武帝本人的传记),是臣与崔浩共同撰写的。但崔浩负责的事务繁多,只是总领编撰而已;至于具体撰写,臣写的内容比崔浩多。”太武帝发怒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重,怎能活命!”太子感到害怕,急忙说:“君主威严庄重,高允是小臣,因害怕而语无伦次罢了。臣之前问过他,他都说《国史》是崔浩撰写的。”太武帝问高允:“真的像太子说的那样吗?”高允回答:“臣的罪过应当灭族,不敢说假话。殿下因臣长期为他讲授经书,怜悯臣,想让臣活命罢了,他其实没有问过臣,臣也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不敢因害怕而胡言乱语。”太武帝回头对太子说:“高允真是正直啊!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而高允却能做到!临死不改变说辞,是诚信;作为臣子不欺骗君主,是忠贞。应当特别赦免他的罪过,以表彰他的品德。”于是赦免了高允。
随后,太武帝召崔浩前来,当面责问他。崔浩惶恐困惑,无法回答。高允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一说明,条理清晰。太武帝命令高允起草诏书,诛杀崔浩及僚属宗钦、段承根等人,下至奴仆小吏,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灭五族;高允迟疑不肯起草。太武帝多次派人催促,高允请求再见太武帝一面,然后再起草诏书。太武帝让他上前,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其他过错,臣不敢知晓;如果只是因为撰写《国史》触犯君主,罪不至死。”太武帝发怒,命令武士逮捕高允。太子为高允下跪请求赦免,太武帝的怒气才缓解,说:“没有这个人,又会有几千人死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资治通鉴新译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