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太子率更令何承天撰写《元嘉新历》,上奏给文帝。他通过月食时太阳与月亮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的位置,又通过观测中星(天球赤道附近的星象)进行验证,发现尧帝时代冬至时太阳位于须女星十度的位置,而现在冬至时太阳位于斗星十七度的位置。他还测量日影,校对冬至、夏至的时间,发现与古代相比相差三天多,由此推断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应该位于斗星十三四度的位置。于是他制定新的历法,将冬至时间提前三天五小时,太阳的位置比旧历法移动了四度。此外,月亮运行有快有慢,旧历法推算的朔日(农历每月初一)和望日(农历每月十五),与实际发生月食的时间不符;新历法则根据月亮运行的快慢来确定朔望时刻的小数部分,从而校正朔日和望日的时间。文帝下诏将新历交给宫外相关部门审议。太史令钱乐之等人上奏说:“新历的推算结果大多与何承天的奏报一致,只有新历中出现的连续三个大月、连续两个小月的情况,与旧历法差异极大,我们认为应当沿用旧历法。”文帝下诏批准了这个建议。
到了公元445年,春季正月辛卯朔日(初一),南朝宋开始推行新历法。起初,汉代京房依据十二音律中的中吕律向上推算黄钟律,结果不足九寸,于是进一步推演成六十律。钱乐之又将六十律推演为三百六十律,主张一天对应一律。何承天提出异议,认为音律上下相生,采用“三分损益法”(将律管长度增减三分之一),是古人简便的方法,就像古历中把周天划分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一样。而京房未能领悟这一道理,错误地推演成六十律。何承天于是重新设定新的律数,使林钟律管长六寸一厘,这样从中吕律推算就能回到黄钟律,十二律循环相生,声音韵律毫无偏差。
壬辰日(初二),南朝宋任命武陵王刘骏为雍州刺史。文帝想要谋划夺取关中、黄河地区,因此让刘骏镇守襄阳。
北魏君主派遣散骑常侍宋愔前往南朝宋访问。
二月,北魏君主前往上党,向西抵达吐京,讨伐并迁徙叛乱的胡人,将他们分配到各郡县。
甲戌日(十四日),南朝宋册立皇子刘祎为东海王,刘昶为义阳王。
三月庚申日(三十日),北魏君主返回皇宫。
北魏下诏:“所有疑难案件都交付中书省,依据儒家经典义理来裁决。”
夏季四月庚戌日(二十日),北魏君主派遣征西大将军高凉王拓跋那等人,前往白兰攻打吐谷浑王慕利延;派遣秦州刺史代郡人封敕文、安远将军乙乌头,前往枹罕攻打慕利延兄长的儿子什归。
河西地区被北魏攻克后,鄯善人因自己的国土与北魏相邻,十分恐惧,说:“如果让北魏使者通行,他们就会知晓我国的虚实,我国灭亡必定更快。”于是封锁道路,北魏使者往来时,鄯善人就派兵劫掠。因此,西域与北魏断绝往来多年。北魏君主派遣散骑常侍万度归征调凉州以西的军队攻打鄯善。
六月壬辰日(初五),北魏君主向北巡视。
此时,南朝宋文帝谋划讨伐北魏,撤销南豫州,将其并入豫州。辛亥日(二十四日),任命南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为豫州刺史。
秋季七月己未日(初三),南朝宋任命尚书仆射孟顗为左仆射,中护军何尚之为右仆射。
武陵王刘骏即将前往雍州赴任,当时沔水沿岸的各蛮族仍在劫掠,水陆交通受阻;刘骏分兵派遣抚军中兵参军沈庆之突袭蛮族,大败敌军。刘骏抵达雍州镇所后,蛮族截断驿道,企图进攻随郡;随郡太守河东人柳元景招募到六七百人,半路截击蛮族,大败敌军。随后平定所有蛮族,俘获七万多人。涢山蛮族势力最强,沈庆之率军讨伐平定,俘获三万多人,将其中一万多人迁徙到建康。
吐谷浑的什归听说北魏军队将至,弃城连夜逃走。八月丁亥日(初一),封敕文进入枹罕,挑选一千户吐谷浑百姓迁徙回上邽,留下乙乌头镇守枹罕。
万度归抵达敦煌后,留下军用物资,率领五千轻骑兵穿越流沙,袭击鄯善。壬辰日(初六),鄯善王真达反绑双手出城投降。万度归留下军队驻守鄯善,自己与真达前往平城,西域与北魏的往来再次恢复。
北魏君主前往阴山以北,征调各州三分之一的兵力,让各州分别戒备,等待后续命令。又将五千多户各民族百姓迁徙到北方边境,让他们在北方从事畜牧业,以此引诱柔然。
壬寅日(十六日),北魏高凉王拓跋那的军队抵达宁头城,吐谷浑王慕利延率领部落向西穿越流沙。吐谷浑前任首领慕璝的儿子被囊率军迎战,拓跋那击败被囊;被囊逃走,中山公杜丰率领精锐骑兵追击,穿越三危山,抵达雪山,生擒被囊以及吐谷浑的什归、乞伏炽磐的儿子乞伏成龙,将他们全部押送到平城。慕利延于是向西进入于阗,杀死于阗王,占据其国土,于阗因此死亡数万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资治通鉴新译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