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流”的暗涌与疏浚,让“何记”这艘巨轮在经历暴风骤雨后,获得了一段宝贵的喘息与自省之机。程家明推动的内部“刮骨疗毒”与“系统升级”,虽不似应对危机时那般惊心动魄,却如春雨润物,悄然重塑着企业的肌体。财报显示,尽管营收增速放缓,但利润率与现金流反而更加健康,资本市场将其解读为“挤掉水分、夯实根基”的积极信号,股价在平台期后,开始温和放量上扬。外界看来,“何记”已平稳度过危机,甚至因祸得福,完成了新一轮的进化。
然而,真正的航行,从不因暂时的风平浪静而降低对暗礁的警惕。程家明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各方力量在“何记”显露“疲态”与“韧性”后,重新调整策略、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他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一边指挥着船只进行内部检修,一边将了望的目光投向更远的海平线,警惕着下一波可能改变航向的涌流。
1. 资本的“再定价”与“新棋局”
“清风行动”的洗礼,如同一次严格的压力测试,反而让“何记”的财务质量和治理透明度获得了国际长期资本的重新认可。几家此前持观望态度的主权财富基金和顶级养老基金,开始低调而持续地增持“何记”股票。他们的入场,不仅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更带来了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超长期视角,这恰好与程家明推动的“深度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但与此同时,新的“掠食者”也在暗中布局。一家名为“全球餐饮机会基金”(Global Dining Opportunity Fund, GDOF)的激进对冲基金,悄然积累了近5%的“何记”股份,并突然致信董事会,提交了一份措辞尖锐的“股东价值提升建议书”。该建议书的核心诉求是:要求“何记”分拆“植本滋味”等新兴业务独立上市,剥离非核心资产(如传承院、茶研所等“非盈利”部门),并将大部分现金用于大规模股票回购,以“释放被低估的股东价值”。
这是一场典型的“短期主义”与“长期主义”的正面交锋。 GDOF的提议,若能实施,将在短期内极大推高股价,但其代价是牺牲“何记”的未来增长潜力和文化根基。程家明面临着巨大压力,部分看重短期回报的机构投资者对此表现出兴趣。
2. 技术的“奇点”与“伦理困境”
就在程家明应对资本市场的博弈时,一场更具颠覆性的技术风暴,从何昊所在的“未来食物科技实验室”席卷而来。林凡团队不负众望,在基于何昊提供的“特殊风味化合物”线索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不仅成功在实验室规模下实现了该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更令人震惊的是,通过AI模型筛选和基因编辑技术,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工程酵母”。这种酵母能以糖类为底物,高效生产出一种风味层次极其复杂、近乎完美的“复合鲜味剂”,其风味表现甚至超越了何昊在古茶树上发现的原始化合物,且成本极具竞争力。
这无疑是革命性的突破! 它意味着“何记”有可能掌握一种全新的、足以重新定义“鲜味”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前景从高端调味品到大众快餐,空间无限。
然而,狂喜之后,是深深的忧虑。林凡在汇报时,也坦诚了潜在风险:这种“设计型”风味物质的安全性需要经过极其漫长和严格的评估;更关键的是,其技术底层涉及敏感的基因编辑技术,极易引发公众对“科技食品”的恐慌和伦理争议。一旦处理不当,可能重蹈“转基因”的覆辙,甚至引发比“清风行动”更猛烈的舆论海啸。
是将其作为“秘密武器”谨慎推进,还是以极度开放的姿态主动引导讨论? 程家明陷入了两难。这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企业道德、社会责任和品牌声誉的战略抉择。
3. 传承的“静默”与“深远回响”
太平山,何记传承院。何晓的生活愈发宁静,他每日大多时间在院中打理花草,翻阅古籍,或与来访的旧友清谈。他已极少过问具体经营,但程家明和何昊遇到重大抉择时,仍会习惯性地来此小坐,并非寻求具体答案,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校准。
这一次,程家明带来了GDOF的建议书和林凡团队的突破性报告,何昊也恰好回港汇报“昆仑计划”的进展。父子三人,在传承院那间充满书卷气的茶室里,进行了一次没有议程的深夜长谈。
程家明详细陈述了面临的局面:资本的短期压力与技术的长期风险。
何晓静静地听着,慢条斯理地冲泡着功夫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脸上的皱纹,却让他的眼神更加澄澈。他没有直接评论GDOF的建议,而是转向何昊,问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
“昊儿,你在茶山这几年,觉得最难得的是什么?”
何昊沉思片刻,答道:“是时间。一棵茶树长成,要几十年;一种风味形成,要几百年。急不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