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江兰去了兰馨学院,找负责教学的周先生对接平民学堂的事。周先生是前朝的秀才,因不满官场腐败,来兰馨学院教书,之前还教过农匠识字,很受百姓欢迎。“江姑娘,您说要在年家的绸缎庄开平民学堂?” 周先生放下手里的课本,眼里满是期待,“我早就想在南城开个学堂,这里的百姓大多不识字,连银票都不会认,容易被人骗。”
“正是,” 江兰拿出绸缎庄的图纸,“正屋三间,一间教识字,一间教算术,一间教农种和通商知识;后院的小院子,能当操场,也能种些玉米、番薯,让孩子们边学边看;另外,我还想请太医院的医工来兼职,教百姓基本的防病知识,比如怎么预防痢疾、怎么储存粮食不霉变。”
周先生接过图纸,在上面标注着 “识字班(上午)”“算术班(下午)”“农种课(每月初一、十五)”,兴奋地说:“江姑娘考虑得太周全了!识字班教《千字文》和新政的告示,让百姓知道皇上和您推新政是为了他们;算术班教加减乘除和记账,方便商户做生意;农种课教新粮种的种植技巧,让农户多收粮 —— 这样的学堂,百姓肯定乐意来!”
“还有,” 江兰补充道,“学堂的学费全免,书本和笔墨由兰馨银行补贴,不让百姓花一分钱。老师的俸禄,从年家抄没的银子里出,您看够不够?”
周先生连忙点头:“够!够!能为百姓教书,为新政出力,就算没有俸禄,我也愿意!”
接下来的几天,南城的年家商铺热闹了起来。江老实带着瑞祥号的伙计,来修缮商铺 —— 补粮铺的破洞,刷绸缎庄的墙面,把茶叶铺的门板换成新的;被分到商铺的商户们,也主动来帮忙,张老栓带着儿子去挑水,李婶带着女儿去扫地;南城的百姓们也来凑热闹,有帮忙搬木头的,有帮忙擦窗户的,连孩子们都拿着小扫帚,在后院扫落叶。
“江姑娘,您看这墙面刷成白色行不行?” 江老实拿着刷子,站在绸缎庄的墙前问,“白色亮堂,孩子们上课也舒服。”
“爹,您看着办就好,” 江兰笑着递过一块布,“累了就歇会儿,别中暑了。丫蛋,你去给大家买点凉茶,天热,别让大家渴着。”
丫蛋应声跑开,大宝则带着兰馨学院的学生,来学堂布置教室 —— 他们把自己用过的课本整理出来,放在新做的书架上;用木板做了简易的课桌,刷上清漆;还在墙上贴了 “五谷丰登”“通商互利” 的字画,都是学生们自己画的。
十月二十三,商铺修缮完成,商户们开始搬进去。张老栓带着家人,把磨盘、粮袋搬进粮铺,挂上 “张记平价粮铺” 的新招牌,路过的百姓都来道贺:“张大爷,终于重开粮铺了!以后买粮不用跑远了!”
李婶也在绸缎庄旁边的小铺里,摆上了自己织的土布,挂上 “李记便民布庄” 的招牌,笑着对江兰说:“江姑娘,俺这布都卖平价,让百姓都能穿得起好布!”
十月二十五,平民学堂也布置好了。周先生带着几个老师,在门口挂上牌匾 ——“南城平民学堂”,金漆的字在阳光下闪着亮,和之前年家的暗沉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围着牌子,踮着脚看,嘴里念叨着 “学堂”“读书”,眼里满是期待。
江兰站在学堂门口,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安稳。年家的商铺,不再是百姓畏惧的 “晦气地”,变成了百姓能读书、能安身的 “好地方”;被欺压的商户,不再是忍气吞声的受害者,变成了新政的受益者和支持者。这样的 “收尾”,才是真正的 “以善补恶”,让年家的负面影响,彻底消失在百姓的笑容里。
傍晚,江兰回到瑞祥号,江王氏正煮着玉米粥,香味飘满院子。“兰丫头,今天去学堂和商铺看了?” 江王氏盛了一碗粥递给她,“听大宝说,百姓们都夸你做得好,连苏公公都派人来问,说皇上想下个月来南城看看呢。”
“真的?” 江兰接过粥,眼里满是惊喜,“皇上要是来,正好能看看学堂和商户的情况,让他也放心,年家的影响真的彻底洗刷了。”
江老实坐在一旁,笑着说:“兰丫头,你这法子好!不只是分铺子、开学堂,更是让百姓知道,新政是为他们好,比说多少大道理都管用。你二哥来信说,伊犁军营的士兵听说你在南城做的事,都夸你‘会办事’,还说要更用心练兵,守护这样的新政。”
江兰喝着粥,心里暖暖的。她走到西厢房,拿起十年计划的要点,在 “五年粮食目标” 旁写下 “南城平民学堂开农种课,惠及百户农户”,在 “十年贸易目标” 旁写下 “南城十家受害商户复业,联动广州通商”—— 这场 “收尾”,不仅是年家的落幕,更是新政在教育和商业领域的新开始。
夜色渐深,南城的平民学堂和商户铺子都亮着灯 —— 学堂里,周先生还在整理课本;粮铺里,张老栓还在盘点粮食;布庄里,李婶还在缝补土布。灯火映着百姓的笑脸,像一颗颗温暖的星,照亮着南城的夜,也照亮着新政的未来。江兰站在窗前,望着南城的方向,心里清楚:这场 “收尾”,不是结束,而是新政更深入百姓的开始。未来,她会继续推着教育、商业、农种一起走,让十年计划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温暖,让大清的百姓,真正过上安康的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