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二十九年九月十五的清晨,御书房的晨光比往日更显清亮。鎏金铜炉里燃着新采的秋露白,烟气轻淡如纱,与案上摊开的两份文书相映 —— 左侧是《十八省新农种推广进度表》,朱笔标注 “玉米已种二十万亩,番薯十五万亩”;右侧是《江南通商筹备清单》,密密麻麻列着 “广州港码头修缮完毕”“海关官员培训就绪”“外夷商船预约登记十艘”。江兰坐在锦凳上,指尖划过进度表上 “密云灾区亩产一千二百斤” 的字样,嘴角忍不住泛起笑意 —— 去年此时,密云还是饿殍遍地的灾荒之地,如今却成了新农种推广的标杆,这份变化,比任何赏赐都让她心安。
“江南通商的外夷商船,下月初就能到港了?” 胤禛走进殿内,身上还带着晨间的微凉,他拿起通商清单,目光落在 “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 的条目上,“荷兰商船之前从未与我大清通商,需让水师多盯着些,船上的货物要逐件核查,不许夹带违禁品。”
“臣已经跟广州海关的李大人交代过了,” 江兰起身回话,递上一份《外夷通商核查细则》,“细则里写了,违禁品分三类:军火、鸦片、未经检疫的牲畜,一旦查出,全部没收,商船半年内不许入港;另外,还派了兰馨银行的账房去海关,帮忙核算关税,避免商户和外夷因税银争执。”
胤禛接过细则,逐条翻看,眼里露出赞许:“你考虑得周全。只是通商虽能增税,却也不能忘了根本 —— 民以食为天,若是粮食问题不解决,再丰厚的关税,也填不满灾荒时的国库缺口。”
这话像一颗石子,落在江兰心里。她想起昨日收到的陕西奏报,那里因今夏雨水不足,玉米长势不及预期,农户已有恐慌情绪;还有甘肃,虽种了番薯,却因农匠不足,很多农户不知道如何储存,去年就有三成番薯因霉变浪费。她躬身道:“皇上所言极是。臣昨日看陕西、甘肃的奏报,发现新农种推广虽快,却也有两个隐患:一是农匠不足,农户不懂种植技巧;二是粮食储存设施跟不上,收获后易损耗。若是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五年内怕是难彻底解决粮荒。”
胤禛放下细则,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刚抽穗的麦苗,语气带着深思:“朕也在琢磨这事。昨日张廷玉奏请,在各省设‘农匠学堂’,从试验田调有经验的庄户当教习,教农户种新粮、学储存,朕觉得可行。你觉得,若是全力推进,五年内,能让全国八成农户种上高产作物,粮食储备够三年灾荒用吗?”
江兰心里一动,忽然有了个更长远的念头:“皇上,臣以为,不仅要设农匠学堂,还得做三件事:一是扩大试验田,在各省选一块荒地,试种不同品种的番薯玉米,看哪种更适合当地土壤;二是建‘粮食储备库’,每个州县建一座,由兰馨银行管理,丰年收粮,荒年放粮,利息按年利五厘算,百姓能接受,国库也不用全额兜底;三是给种新粮的农户发‘种粮补贴’,第一年每亩补五十文,第二年三十文,第三年停补,让农户有个适应期。若是这三件事能做好,五年内,定能解决粮食问题,让百姓不再因灾荒逃荒。”
“好!” 胤禛转过身,眼里闪着光,“就按你说的办!五年解决粮食问题,这是咱们的第一个目标。那五年之后呢?粮食够了,通商也开了,下一步该往哪走?”
江兰拿起案上的《全国舆图》,展开在御案上,指尖从广州港划过,经蒙古草原,一直延伸到西域的伊犁:“臣以为,五年后,该全力打通内外贸易通道。海路以广州、泉州为枢纽,连接南洋、西洋;陆路修驿站,从京城到蒙古多伦诺尔,再到西域伊犁,让丝绸、茶叶能顺利运往西域,换西域的良马、药材;另外,还得和蒙古、朝鲜、安南定通商盟约,明确关税、纠纷处理办法,避免边境冲突。若是十年内能打通这些通道,大清的关税收入,怕是能比现在翻三倍,国库充盈了,就能修水利、办学堂,让百姓不仅有饭吃,还有书读。”
胤禛俯身看着舆图,指尖跟着江兰的轨迹划过,语气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十年打通内外贸易通道…… 你这想法,和朕不谋而合。朕登基时,就想让大清不再闭关锁国,不再因粮荒发愁,只是那时守旧派阻挠,宗室非议,连个能一起谋划的人都没有。如今有你在,这些想法,终于能一步步落地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陆路驿站的事,得让兵部牵头,从京营调士兵护路,避免土匪劫掠;和蒙古的通商盟约,让十三弟去谈,他和蒙古王公关系好,能少些摩擦;还有,关税不能只盯着外夷,也要规范国内商户的税银,让内外商户公平竞争,这样才能长久。”
江兰点点头,拿起笔,在舆图旁写下 “十年计划” 的要点:
五年粮食目标:
各省设农匠学堂(共二十所,年培养农匠一千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