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快步走到锦凳旁,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双手捧着递到胤禛面前:“这是兰馨社的学生们在沿海州县收集的证词,共三百二十七份,上面有渔民、商户的手印。皇上您看,林阿婆说‘只要能让儿子安全捕鱼,愿按章缴税’;陈掌柜说‘愿捐一半家产,助朝廷建海关’—— 他们要的不是造反,是活路啊!”
胤禛看着那本沉甸甸的册子,封面写着 “沿海百姓通商请愿书”,字迹是兰馨社学生特有的工整小楷。他犹豫了片刻,还是伸手接了过来,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那是沿海百姓用的廉价草纸,与御书房的宣纸截然不同。
他缓缓翻开,第一页就是林阿婆的证词,旁边还画着一个简陋的渔船,显然是学生们为了让不识字的阿婆能确认,特意画的。再往后翻,有渔民的血泪控诉,有商户的通商建议,还有孩童写的 “我想让爹爹不用再半夜出海”—— 每一页都盖着鲜红的手印,有的是粗糙的指印,有的是纤细的掌印,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诉说着他们的困境。
御书房内静了下来,只有烛火跳动的 “噼啪” 声,还有胤禛翻动纸页的 “沙沙” 声。江兰站在一旁,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她知道,这些证词或许不能立刻打消皇上的顾虑,却能让他看到沿海百姓的真实处境。
不知过了多久,胤禛合上册子,目光落在江兰身上,语气比之前缓和了许多,却依旧带着几分审慎:“你说的这些,朕信。可海禁非一日之策,开放也非一日之功。外夷的野心、水师的战力、海关的管理,这些都要一一考虑周全,不能仓促行事。”
江兰心里一松,知道皇上的态度已经松动。她连忙道:“皇上,臣明白!臣可以拟一份详细的章程,包括海关的官员设置、税收的比例、水师的巡逻路线、外夷商船的核查流程,还有对沿海百姓的扶持政策 —— 臣保证,章程里会把所有隐患都考虑到,绝不让大清陷入险境!”
胤禛看着她眼中的光芒,想起她推进旗人缴粮时的务实,想起她试种新农时的坚韧,心里忽然软了下来。他拿起册子,轻轻放在龙案上,语气带着一丝无奈,却也有几分妥协:“好。你去拟章程,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章程里要写清楚:海关官员需从进士中选拔,再经水师历练;税收分三成归国库,三成用于水师建设,四成用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外夷商船只许在指定港口停靠,严禁船员上岸过夜 —— 若是这些都能做到,朕再与军机处、六部商议。”
“谢皇上!” 江兰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连忙躬身行礼,“臣定不负皇上所托,一个月内定将章程拟好!”
胤禛点点头,拿起桌上的黄酒,给自己倒了一杯,又给江兰的杯子添满:“坐下喝杯酒吧,说了这么久,茶水都凉了。”
江兰谢过坐下,端起酒杯,温热的黄酒滑过喉咙,驱散了刚才争执带来的紧张。她看着胤禛疲惫的脸色,忽然觉得,刚才的争执,不是君臣的对立,而是两个为了大清、为了百姓的人,在为同一个目标,寻找最合适的路径。
“你也别太急,” 胤禛看着她,语气带着几分关切,“章程要细,不能漏了任何隐患。兰馨社的学生们若是人手不够,可从瑞祥号调些账房帮忙,户部也会给你提供水师的历年资料。”
“谢皇上关心,” 江兰笑着说,“兰馨社的学生们都很积极,大宝也说要帮忙整理数据,应该能按时完成。”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沿海的情况,比如泉州港的水深是否适合大船停靠,广州的商户是否有足够的经验通商,江兰都一一作答,语气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烛火渐渐暗了下去,苏培盛进来换了新的蜡烛,又添了新的沉香,御书房里的暖意依旧。
“时候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了,” 胤禛站起身,“外面夜凉,让苏培盛派马车送你,再让御膳房给你备些点心,路上吃。”
“谢皇上。” 江兰起身行礼,走到门口时,忽然想起什么,转身道,“皇上,臣还有一事 —— 章程拟好后,臣想先去广州、泉州实地考察一番,看看港口的实际情况,再做修改。”
胤禛点点头:“准了。考察时让水师派艘船护送,确保你的安全。”
江兰应下,转身走出御书房。苏培盛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提着一个食盒,里面装着御膳房刚做的芝麻糕,还有一壶温热的姜茶:“江姑娘,皇上特意让老奴给您备的,说您夜里讨论费神,吃点东西补补。”
江兰接过食盒,心里满是暖意。马车驶在深夜的长安街上,街道空旷,只有马蹄声和车轮声回荡。她掀开车帘,望着远处瑞祥号的方向,心里满是干劲 —— 虽然这次争执让她有些紧张,却也让她看到了皇上对百姓的重视,对新政的执着。她知道,拟章程的过程或许会遇到很多困难,实地考察也会有很多挑战,但只要能为沿海百姓争取到活路,为新政争取到更多税收,一切都值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