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四年十一月,京城的寒风裹着细雪,刮得人脸上发疼。江兰裹紧墨色披风,跟着春桃往城南的包衣妇女工坊走 —— 前几日苏培盛递来消息,说后宫需赶制三百套冬衣,可负责供应布匹的工坊进度已落后大半,不少包衣妇女因传统织机效率太低,一天织不满一匹布,赚的工钱连买玉米面都不够,已有十余人收拾行李,准备去城郊给地主做短工,只求混口饱饭。
工坊设在一处废弃的贝勒府旧宅里,推开吱呀作响的朱漆木门,一股潮湿的木头味混着丝线的腥气扑面而来。二十多个妇女围着十几台发黑的老旧织布机,手指冻得通红,仍飞快地穿梭引线,可织机的节奏却慢得揪心 —— 每织一寸布,就得停下用手提起经线综框,调整张力,梭子还时不时卡在织机缝隙里,一扯就断了线,引得妇女们频频叹气,指尖的茧子被丝线勒出更深的纹路。
刘大娘是工坊的带头人,今年四十多岁,丈夫早逝,独自拉扯着十岁的儿子小柱子。见江兰来,她连忙放下手里的梭子,粗糙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声音带着焦虑:“江姑娘,您可来了!这织机比老牛还慢,我们娘几个从天亮织到天黑,眼睛都熬红了,一天顶多织一匹布,还尽是断线的瑕疵。后宫要的布还缺一百五十匹,再过十天交不上,我们不仅拿不到工钱,还要赔五十两违约金,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江兰走到一台织机前,蹲下身仔细观察 —— 这是传统的单综单蹑织布机,只有一个木质踏板,织的时候必须一手提综(控制经线开合)、一手投梭(带动纬线),每织一行就得停下调整,效率极低;而且经线的张力全靠手劲控制,力气小了经线松散,力气大了又容易扯断,织出的布面满是高低不平的纹路,连做里子都嫌粗糙。她穿越前在民俗博物馆当过志愿者,见过明代改良的脚踏双综织机,还跟着老匠人学过基础原理,知道只要增加一个踏板、改进梭子结构,就能让织机实现 “脚踏提综、自动控张力”,效率至少能翻一倍,布面也会平整许多。
“刘大娘,不是你们手艺不行,是这织机的结构太旧了。” 江兰捡起地上一根枯树枝,在积雪融化的泥地上画起织机草图,“咱们加一个踏板,变成双踏板 —— 左边的踩下去,经线自动分开;右边的踩下去,纬线张力能跟着调,这样不用手提着综,两只手都能用来投梭;再把梭子改成中空的,里面装个小线轴,投梭的时候线不会打结,也不容易卡壳。这样改完,你们一天织两匹布都轻松,布面还能跟瑞祥号卖的细布一样平整。”
妇女们围过来看草图,眼里满是疑惑。张二嫂今年三十出头,之前在丝绸庄当过学徒,对织机还算熟悉,她摇了摇头:“江姑娘,这改织机可不是缝补衣裳,咱们没见过这样的机子,要是改坏了,连现在这点活都干不了,我们娘几个就得喝西北风了。”
“我先改一台试试,改坏了我赔你们新的织机,工钱也照给。” 江兰语气笃定,转头对春桃说,“你去瑞祥号找王瑞,让他请城里最好的木匠张师傅来 —— 就是上次给咱们做护理坊药柜的那位,再让他带些结实的槐木、黄铜轴和细麻绳,我现在就画详细图纸。”
春桃刚转身,丫蛋就从江兰身后探出头来 —— 她今天跟着姐姐来,本是想帮忙递东西,见大家犹豫,便扯了扯刘大娘的衣角,声音清脆:“刘大娘,我姐姐很厉害的!她之前改牛痘方子,救了弘瞻阿哥;还教我们认字,我现在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了,她改织机肯定能成!”
刘大娘看着丫蛋认真的模样,又看了看江兰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们信江姑娘!” 说着就端来一碗热姜汤,“江姑娘,天这么冷,您暖暖身子。我家小柱子要是知道您帮我们改织机,肯定也高兴 —— 他总说,长大了要像江姑娘一样,帮大家做实事。”
江兰接过姜汤,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她蹲在织机旁,一边用尺子量着综框的尺寸,一边让丫蛋帮忙记录:“丫蛋,你记一下 —— 综框高度三尺二,踏板长度一尺五,梭子要七寸长、两寸宽。” 丫蛋从怀里掏出识字班用的小本子,用炭笔认真记着,字迹虽还有些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很是工整。
当天下午,张师傅就带着工具和材料来了。他年过五十,手上满是老茧,接过江兰画的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晌,突然拍了下大腿:“姑娘,您这想法太妙了!双踏板控经纬,中空梭子装线轴,这要是改成了,织机的效率至少能翻一倍!我这就动手,三天内准能改好第一台。”
接下来的三天,江兰每天都泡在工坊里,丫蛋也跟着帮忙 —— 她帮着给张师傅递钉子、磨梭子,还把妇女们反映的问题记在本子上,比如 “梭子边缘太尖,容易勾线”“踏板太硬,踩久了脚疼”,再念给江兰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