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明登场带来的涟漪尚未完全平复,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周省长这艘大船所处的,并非风平浪静的海域,而是暗流汹涌的峡湾。作为秘书,我的职责不仅是处理文件、安排日程,更要成为领导的“耳目”——当然,是合法的、组织纪律允许范围内的耳目。这意味着,我必须学会识别和利用身边无形的信息网络,办公厅里的人称其为——“消息树”。
这些“消息树”并非具体某个人,而是一个由各种角色构成的、敏感而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它们可能是一句看似无意的闲聊,一个眼神,一声叹息,或者是一次文件传递顺序的微妙变化。
这天下午,我拿着几份需要周省长紧急签批的文件,走向他的办公室。在走廊拐角,差点和一个人撞个满怀。
“哎哟,林大秘书!走路还带着风呢,想着给领导送及时雨?”来人正是办公厅综合二处的副处长老王,他扶了扶差点掉下来的眼镜,脸上堆起那标志性的、略带夸张的笑容。
“王处,对不住,没看见您。”我放缓脚步,心下有些无奈,这位老王处长似乎总能在我行色匆匆时“恰好”出现。
“没事没事,理解,领导身边嘛,一刻不得闲。”老王摆摆手,凑近半步,声音压低,带着神秘,“听说……昨天刘省长那边,开了个小范围的会?”
我心头一凛,面上不动声色:“是吗?我不太清楚。王处消息真灵通。”
“嗨,我也就是瞎听一耳朵。”老王嘿嘿一笑,像是随口一提,“好像是为了城东那块工业用地规划的事……啧,那可是块肥肉啊。”他话没说透,但意思已经到了。城东那块地,之前周省长在会议上明确表示过,要优先考虑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而刘省长那边似乎更倾向于给一个能快速带来税收和就业的传统制造业大项目。这两者背后,显然代表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利益群体。
“领导们自有考量,我们按指示办事就好。”我打了个官腔,准备绕开他。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老王连连点头,却又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林秘书,听说国资委那边,关于棉纺厂安置方案的联合评估小组,进展不太顺?”
他又把话题绕了回来。我看着他镜片后那双闪烁着精光的眼睛,忽然明白了。他刚才提刘省长的会,是抛出一个“大消息”,显示他的能量和渠道,现在再问棉纺厂的事,才是他真正想打探的。他可能代表了某些人的意图,想来探探周省长在这件事上的底线和真实态度。
“评估小组刚成立,正在广泛听取意见,需要时间论证。周省长的要求是,既要推进改革,也要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找到平衡点。”我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
“平衡点……说得对,说得对!”老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又换上那副热情面孔,“还是周省长站得高,看得远啊!得,您忙,不耽误您了。”
看着他微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另一端,我微微皱眉。老王这样的人,在机关里就像一株茂盛的“消息树”,他们主动汲取各方养分(信息),也向各方散播枝叶(传递或打探消息)。你不能完全信任他,但也不能忽视他,关键在于如何从他摇曳的枝叶中,分辨出真实的风向。
回到办公室,我还没来得及处理文件,机要员小周抱着一摞信件和内部简报走了进来。小周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脸上还带着点学生气的腼腆,话不多,但做事极其认真稳妥。
“林秘书,这是今天的机要信件和简报。”他将文件轻轻放在我桌上,分类摆放得一丝不苟。
“辛苦了,小周。”我点点头。小周是另一种“消息树”,他沉默寡言,不参与任何是非,但他经手所有核心的文件流转,他的“信息”不在言语,而在行动。
比如,他放下文件时,会习惯性地将最重要的、标有“急件”或“密件”的放在最上面。今天,我注意到他将一份来自省纪委的普通情况通报,放在了那摞文件的中间偏上的位置,而不是按照常规顺序放在下面。这细微的举动,可能意味着这份通报虽然级别不高,但内容或许有些敏感,需要领导稍加留意。
又比如,有一次周省长第二天要下去调研,原本安排去A县,头天下午小周送来一份A县刚刚上报的、数据存在明显矛盾的统计报告,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那份报告放在了待阅文件的最上面。周省长看到后,临时调整了调研地点。小周用他的方式,避免了一次可能让领导陷入被动的调研。
“小周,明天省长下午的日程,目前还是空白吧?”我状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小周点点头,声音不大但清晰:“目前是空白。不过……刚才孙副省长的秘书过来沟通过,想预约明天下午三点,汇报开发区的工作。”
孙副省长?我心思微动。孙副省长之前与周省长在改革步调上还算一致,但近来的几次会议,感觉他有些偏向刘省长那边的保守思路。他主动来预约汇报,是想弥合分歧,还是另有目的?小周提供的这个信息,结合刚才老王提到的“城东工业用地”问题,让我隐隐感觉到,开发区的工作汇报,恐怕不会那么简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