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她们要让整个京城,都听见这一声“黎音”。
与此同时,兵部驿道文书房内,裴文昭翻开最新一册《礼乐呈递录》,目光落在“太常寺驳回《醒名谣》”一行小字上。
他合上册子,指尖在封皮轻叩两下,眸色渐深。
烛火映着他清瘦侧脸,唇角微动,似笑非笑。
裴文昭站在兵部文书房的窗前,手中那册《礼乐呈递录》已被翻至卷末。
他指节微屈,将封皮轻轻合拢,发出一声极轻的“啪”。
烛火在他眸底跳动,映出几分冷锐的光。
他早知太常寺会拒。
但拒,也得依制而行。
当夜,他提笔拟奏,条陈清晰:祭祀乐章虽重礼法,然既涉民情所寄,便不可闭门裁断。
凡驳回之民间乐稿,须出具书面理由,并公示三日,供士林评议——此非破格,乃复祖制旧例,“以示公允,以安民心”。
奏折递入宫中时,正值元惠帝批阅边关军报。
皇帝览毕,眉头微蹙,搁下朱笔:“裴文昭……倒是个认死理的。”可终究未压,转手交予内阁议行。
三日后,诏令下发:准“祭祀乐章备案制”施行。
太常寺内,沈知白几乎震怒当场。
他盯着那纸公文,如同面对一把刺向宗法秩序的匕首。
“公示?让市井愚民评我礼乐?”他声音发颤,“这等俚曲若登庙堂,祖宗之灵何以安?天道纲常何以存?”
然而圣意已决,他无法抗命。
被迫之下,太常寺只得将驳回《醒名谣》的文书誊抄三份,张贴于城南三处官榜栏。
理由仍写得冠冕堂皇:“音无宫商之序,辞缺典诰之训,不合雅乐,有碍祭祀肃穆。”
可这一贴,反倒掀了浪。
第三日清晨,国子监外已有数十学子围榜而立。
有人冷笑撕纸,掷于风中;有人当场提笔,在榜侧空白处写下四句诗:“一曲黎音清,万姓心火明。尔谓不合规,谁定礼与情?”
消息如野火蔓延。
次日,三十一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请求重审《醒名谣》,言辞恳切:“昔孔子采诗以观民风,今拒庶音于庙堂之外,岂配称礼乐之司?”更有饱学老儒在茶肆高论:“礼失而求诸野。今日之‘野’,正是明日之‘礼’。”
朝堂震动。
元惠帝接连召见礼部、太常寺、翰林院三方问对。
殿上争执不休,一方言“祖制不可违”,一方道“民心即天意”。
皇帝沉默良久,终未决断。
就在此时,七皇子萧澈抱病递折。
那日风寒未歇,折子却由暗卫亲手送入御前。
纸上字迹清峻,墨色浅淡,似书写者气力不足,可话却一句比一句沉:
“臣闻昔武王伐纣,八百诸侯皆有鼓噪之声,车马未至,声先动地。何也?民之所向,即势之所趋。
今京城童叟传唱一曲《醒名谣》,非为悖礼,实为寻名。
名者,人之始也。
若连名字都不容被念出,何谈与民同庆?
若惧其声乱雅乐,则教之以序;若忧其俗污宗庙,则导之以正。
禁之,不如纳之。
不纳者,非曲俗,乃心怯也。”
满殿寂然。
元惠帝读罢,久久未语。
他缓缓抬头,望向窗外——春寒料峭,檐下冰凌滴水成音,一声,又一声,像某种无声的催促。
而此时,义仓之内,《醒名谣》的排演仍在继续。
虞幼窈坐在席间,指尖捏着炭条,一遍遍校对副调的节拍线。
她喉咙早已干涩发痛,可她不肯停。
直到某一瞬,琴声转至高音区,她忽然眼前一黑,身子软倒。
众人惊呼上前。
医者赶来诊脉,片刻后摇头:“郁结于喉,气脉逆冲。她心里压着太多话,想说,却不敢出声,久而化疾。”
苏锦黎守在她身边,看着少女苍白的脸,心头一阵钝痛。
她想起虞幼窈天生哑疾,一生未尝开口说话。
可偏偏是她,记下了最多的声音,写出了最完整的旋律。
她用手指代替喉咙,用笔尖代替声带,把无数人被抹去的名字,一个一个,刻进乐谱里。
这样的人,不该再沉默。
待虞幼窈醒来,苏锦黎轻轻握住她的手。
少女眼神涣散,手指却仍在空中虚划,仿佛还在写字。
苏锦黎顺着手势看去——纸上已画满了同一个图案:一个人形,双手捂嘴,唇紧闭。
一圈,又一圈。
苏锦黎将她的手覆在自己掌心,低声道:“你不一定要唱出来。只要你记得,它就在。声音不在喉咙里,而在心里。只要心还跳,歌就不会死。”
虞幼窈望着她,眼中有泪滑落,却终于轻轻点了点头。
当夜,赵九龄带着两名暗卫潜入太常寺乐库。
月色稀薄,守卫换岗之际,三人如影掠墙。
目标明确:春祭典礼所用的竹埙,共十二支,其中首席乐师所持者,最为贵重。
赵九龄取出一支替换品——外表与原埙无异,可内壁已被柳婉娘亲自刻上《醒名谣》主旋律的暗谱。
只需特定指法轻触,气息流转之间,便可引出隐音。
“成了。”他低声说,将原埙藏入怀中,“明日奏乐之时,不必改调,不必换曲。只消吹响它,真相自会开口。”
与此同时,苏锦黎独自登上药王庙后的古树。
她腕间的素银镯微微发烫,像是回应着什么。
风穿过枝叶,沙沙作响,宛如低语。
她闭上眼,轻声问:“你们想被怎么念?是轻一点,还是大声一点?是笑着念,还是哭着念?”
无人回答。
可她知道,她们都听见了。
忽然,银镯一热,碑文浮现——“名字活着”四字在夜色中泛起微光,如同呼吸。
她睁开眼,望向远处城墙。
一盏,两盏……十二盏桐油灯依次亮起,静默排列,拼出一个巨大的“黎”字。
没有声响,却胜过万语千言。
而在太庙地宫最深处,尘封百年的青铜编钟静静矗立。
锈迹斑驳的钟腹内壁,忽有一层氧化铁悄然剥落,露出一行小篆,笔画细如发丝,却清晰可辨:
“有声处,即有人。”
风止,树静。
唯有檐角残冰坠地,碎成清响。
像一声预兆。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