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颠簸在回城的土路上,窗外是渐次复苏的田野,可她眼中只有这块木牌——它不属于礼制,不载于官册,却比任何玉牒都更沉重。
“他们开始自己记了。”她低声说,不是感慨,而是确认。
柳知秋坐在对面,轻声道:“江南织造局的匠人昨夜回信,三十年前的春社乐谱原档确有改动。旧谱中‘信火鼓点’共七节,每节三击,象征‘急难相召’。如今礼部拟修的新谱,却将节奏打散,改为十二缓拍,美其名曰‘安和正声’。”
苏锦黎冷笑:“安和?是要百姓忘了怎么活命吧。”
她闭目回想十年前那个雨夜——雷声压住哭喊,火光映红山道,而鼓声穿透暴雨,三短、三长、再三短,那是祖辈传下的暗语:此处危险,速避西南谷口。
那时没人教,但所有逃难者都听懂了。
因为这节奏,早被编进乡间婚丧的锣鼓里,藏在节庆舞龙的步调中,成了血脉里的记忆。
可若连这最后的声响都被抹去呢?
她睁开眼,提笔写下一道密令,交由柳知秋亲传江南。
三日后,一批新制鼓槌悄然运抵京郊,外表与寻常无异,内嵌细陶铃,唯有在特定节奏下才会共振发声。
她未动王府一兵一卒,只通过民间乐社、书院讲会、拾遗亭联络网,将这批鼓槌分发至百余名参与春社祭典的乡乐手手中。
春社当日,天刚破晓。
太常寺领衔主祭,礼部官员立于高台,钟磬齐鸣,雅乐徐起。
新修乐谱缓缓奏出,温软绵长,如风拂柳。
围观百姓起初肃然,继而有些不安地交换眼神——这调子不对,不像往年那样有劲,也不像能唤来神明。
就在此时,东侧田鼓忽然一响。
不是随乐应和,而是独立击出一段急促鼓点: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紧接着,南边、西面、北隅,数十面大鼓相继响应,百余名民间乐手同时挥槌。
陶铃在特定频率下骤然鸣响,清越如裂云,瞬间盖过全场丝竹。
那声音不似祭祀之乐,倒像警讯复生,直刺人心。
人群先是怔住,随即有人下意识地拍手、跺脚、敲打扁担箩筐——他们记得这个节奏。
祖辈说过,听见这鼓,就得动起来。
四野轰然应和。
礼部尚书僵立台上,脸色铁青。
他看得清楚,那些鼓槌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
可当千百双百姓的手打出同一段“禁忌节拍”,谁又能说这是作乱?
这分明是土地本身在发声。
最终,无人下令停止。
官方乐音渐渐被裹挟、融合,竟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合奏——庙堂的规整与民间的血性交织在一起,不再泾渭分明。
数日后,清明将至。
苏锦黎亲自巡视京畿各处拾遗亭。
行至城外一处荒坡,忽见数十农人正合力搬运石料,肩挑背扛,在坡前搭起简易棚屋。
她下车询问,一名老农擦着汗答:“这儿是‘灯变’那年,几千难民最后歇脚的地方。我们几家祖上都活下来了,如今凑点钱,想建个‘灰屋纪念馆’,不为别的,就为后人知道——这里死过人,也活过人。”
苏锦黎没说话,只让柳知秋送去一批空白陶板,供后人刻名留忆。
临行前,老农颤巍巍递来一块木牌,上面刻满名字,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
“我们没钱立碑……”他重复了一遍,声音沙哑,“但不能让人忘了。”
她接过木牌,指尖触到那些凹陷的刻痕,忽然觉得掌心发烫,仿佛那些名字正从木头里长出根须,扎进她的血肉。
而在皇宫最深处的一间偏殿里,皇帝独自坐着,面前摊开一份奏折。
墨迹未干,署名来自三省十三州,联名请奏:设每年清明前一日为“拾遗日”,举国默哀,追念无名之殇。
他久久未动,烛火映着他眼中翻涌的忌惮与动摇。
窗外春风拂过宫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声余韵,像是灰烬之下,仍未熄灭的星火。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