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的风还裹着残冬的寒意,吹过国子监青瓦檐角时,卷起几片未扫尽的枯叶。
天光微明,一名书吏推开东厢讲经堂的门,忽见案上多了一叠纸,墨迹犹润,标题赫然刺目:《拾遗非史论》。
他只扫一眼便变了脸色。
不到一个时辰,这篇文章已悄然传遍太学内外。
有人拍案而起,有人冷笑附和,更有世家子弟在廊下朗声讥讽:“区区百姓口述,也配称史?不过是怨魂野语,汇成一册煽动之书!”
然而崔砚铭只是坐在副监书房里,慢条斯理地啜了一口茶。
他将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读了三遍,提笔批了一句:“可为策论题。”随即命人誊抄百份,发往各斋舍——“试辨《拾遗录》真伪,须引三方证据:官档、物证、民述。”
消息传出,满城哗然。
有人笑他助纣为虐,也有人暗中窥探他的立场。
唯有他知道,这一考,考的不是学问,是人心。
三日后阅卷毕,崔砚铭独坐灯下翻看答卷。
起初尚有学子引经据典,搬出前朝体例驳斥《拾遗录》不合礼制;可越往后看,笔调渐变。
一名寒门生竟附上祖父亲笔手札,记的是贞元十六年腊月十七夜,村中如何被围、火起何处、谁喊出第一声“投降”。
另有一人携来拾遗亭陶片拓印,比对兵部旧档中某支运粮队名录,指出其中三人实为同乡,却在官方战报中“全员阵亡”。
最令他动容的,是一枚按在纸角的红手印。
那学生写道:“先祖幸存于南塘焚村,临终前唯一所求,便是将名录入拾遗亭。此印非我所留,乃其枯手蘸朱砂自按于家训之上。今以此应试,非为功名,只为一句——我们没忘。”
崔砚铭闭目良久,提笔写下呈报标题:《民心即考卷》。
与此同时,西市街头锣鼓喧天。
落第举子赵砚之立台高呼,身后横幅大书“真史擂台”四字。
他扬言:“拾遗录通篇荒诞!若有谁能举出确凿伪证,当场赠银百两!”围观者窃议纷纷,不少人已准备哄笑散去。
但第三日清晨,擂台前却排起了长队。
第一位登台的是曾驻守北境的老兵,颤巍巍解开衣襟,露出胸前一道焦疤:“那夜我在驿道押送军粮,亲眼见车队被拦,文书官当众烧毁名册。火光里,我看清了领头那人腰牌上的‘刑’字。”第二位是运河老船户,掏出半块刻着编号的木牌:“我家三代撑船,那天夜里奉命清河尸,捞上来七十三具,全是绑着手的平民。可后来上报,说‘流寇作乱,剿灭无遗’。”
人群寂静如死。
直到一位盲眼老妇拄杖而来,在众人惊疑中缓缓开口:“我不识字,也不记得年月。但我记得那个声音——每到子时换岗,宫里的陈公公总要咳三声,像破风箱一样。那晚他在焚村外传令,我躲在柴堆后,听得清清楚楚。”
她顿了顿,低声说:“他还说,‘谢大人说了,一个活口不留。’”
台下骤然骚动。
连赵砚之本人也面色煞白,悄然退入人群,再未现身。
当晚,茶馆酒肆间流传一句话:“原来最真的史书,长在老百姓嘴里。”
数日后,大理寺升堂审理首例“司法溯源令”申请案。
被告之父曾是焚村行动军官,其子欲以“执行命令”为由申请除罪。
沈砚舟亲自主审,请出昌平县拾遗亭保存的一段口述影像——画面晃动,火光映照下,一位母亲抱着一只烧焦的童鞋泣不成声,念着孩子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法官转向被告,声音冷峻:“你父亲坚称当日‘无人生还’。可这位母亲活到了今天。你说,是谁在撒谎?”
旁听席上,一名年轻士子猛然起身,手中辩词稿撕成碎片,随风飘落如雪。
新政之势,已非笔墨所能阻。
而在王府深处,萧澈倚窗而立,手中正翻阅崔砚铭呈上的《民心即考卷》。
苏锦黎站在一侧,指尖轻点其中一页:“他们终于明白,历史不再是胜利者的独白。”
“也不是我们的。”萧澈低声道,“是千千万万不肯闭嘴的人,一句一句说出来的。”
苏锦黎望着窗外渐暖的日光,忽觉一丝异样。
她唤来柳知秋:“近日可有异常奏疏流入礼部?尤其是关于乐制修订的?”
柳知秋迟疑片刻:“倒是听说,春社将至,礼部拟重修祭祀乐谱……据说是为了‘正音律’。”
苏锦黎眉心微蹙,未再多言。
但她记得,十年前那个雨夜,信火鼓点是如何在暴雨中断续响起,又是如何引导最后一批逃难者躲过追杀。
那节奏,从来不只是仪式。
当晚,她在书房密函江南织造局一位旧匠人,只写了一行字:
“请查近三十年春社乐谱原档,尤重鼓节编次。”没人点火,灰里自己烧了起来。
苏锦黎的手指抚过那块粗糙的木牌,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歪斜却用力,像是从泥土里挣扎而出的根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