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非饰,乃国之呼吸。”
三日前,她向皇帝上《四季礼乐改制疏》,奏请将民间流传的“灯诗”节奏正式纳入国家祭祀体系。
满朝哗然,礼部老臣斥其“以谣为典,乱制坏礼”。
可当她在御前轻轻击掌,打出那段曾藏于陶铃中的“三短一长”灯语节拍时,连最顽固的祭酒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点头——那节奏太熟悉了,是边关夜里老兵传讯的命脉,是灾年饥民守夜的暗号,是十年来无数人用耳朵记住的历史。
如今,冬至祭天鼓点已定为“信火周期”:鼓声九响为一组,第三与第七次轻击,模拟当年城楼灯火的明灭规律;春分祈谷之舞,则将紧急联络码编入踏歌步伐——左三步、右一步、停顿半息,正是昔日驿卒接头的步调。
而真正让百姓动容的,是她设计的那一枚新型琉璃泡。
它悬于全国新修学堂的屋檐下,通体剔透,内嵌一枚微型陶铃,以耐腐陶土烧制,刻着简朴二字:“听真”。
风起时,铃音清越,不似宫乐繁复,却像极了旧日巷口孩童摇铃报信的声响。
起初,有老儒拄杖怒斥:“此等俚音,岂配伴圣乐?”可没过几日,那老夫子却被人看见蹲在孙儿学堂外,听着风中叮咚声,嘴唇微动,一句句教孩子背诵从补录潮中学来的词句:
“赦令藏灰烬中……真相不在金匮,而在口耳之间。”
他忽然哽咽,颤声自语:“这声音……比我读过的所有经书都像天道。”
秋分之夜,新修史院落成,举行首次公开编纂仪式。
祭坛设于京郊明台,四野灯火如星。
李崇山身穿褪色旧甲,拄着断刀改造成的拐杖,缓缓走上台阶。
他是唯一幸存的“羽林第一哨”哨主,十年前那场大火中,他背着昏迷的副官逃出档案库,怀里还揣着半卷未烧尽的兵报。
此刻,他双手捧起最后一枚空白陶铃,置于祭坛中央的青铜架上。
全场寂静。
苏锦黎第一个走上前。她执笔蘸墨,在铃内壁写下第一个字——
墨迹未干,萧澈缓步上前,接过笔,落下一个沉稳的“忆”字。
随后,百名孩童依次上前,每人一笔,共同书写“永不开禁”四字。
一个女孩写歪了撇,引来轻笑,但她抬头坚定地说:“我爹说,错的字也能传千年,只要有人愿意念。”
钟声响起,自皇城至坊巷,全城琉璃泡同时轻颤,铃音汇成一片。
深宫之中,皇帝瘫坐于榻,手中那份伪造的“先帝密诏”已被撕得粉碎。
窗外,灯火连绵如河,风送来遥远的铃声,一声声,像是树根在地下蔓延。
他喃喃:“朕以为能锁住过去……可他们把过去种成了未来。”
风过檐角,铃音不绝。
像一棵树,在黑暗中静静生长。
喜欢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