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傍晚,暮色四合,华灯初上。陆时砚的黑色轿车平稳地驶入一条闹中取静的梧桐小道,最终在一座外观雅致的私人菜馆门前停下。青砖灰瓦,檐角挂着古朴的灯笼,暖黄的光晕在渐深的夜色里晕开一片宁静。
陆时砚先下车,绕到副驾驶一侧,为苏念拉开车门。他今天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休闲西装,里面是熨帖的浅色衬衫,没打领带,少了几分平日讲台前的严肃,多了几分沉稳随和。他伸出手,苏念将微凉的手指放入他温暖的掌心,借力下车。
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动了苏念精心打理过的发梢。她今天穿了一条及膝的杏色连衣裙,外搭一件米白色针织开衫,妆容清淡,显得温婉又可人。然而,当她抬头看向那扇透着光、隐约传来交谈声的包厢门时,心底还是不由自主地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局促。她知道,今晚在场的,都是陆时砚学术圈内的同仁,是各个领域内的翘楚。
“别紧张,”陆时砚仿佛能感知到她细微的情绪波动,握紧了她的手,指尖在她手背上轻轻摩挲了两下,声音低沉而令人安心,“都是很随和的前辈,就当是寻常聚餐。”
苏念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努力让自己的笑容看起来更自然些。
陆时砚推开包厢厚重的木门,里面温暖的光线和略显嘈杂的谈话声一同涌出。包厢布置得古色古香,红木圆桌,山水屏风,墙上挂着意境悠远的字画。桌边已经坐了五六位客人,年龄多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穿着虽不尽相同,或西装革履,或中式褂衫,或简单的夹克,但眉宇间大多透着一种经年累月沉淀下来的书卷气和从容。他们正三三两两地交谈着,话题似乎围绕着某个近期发布的学术报告或政策动向,夹杂着一些苏念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和名字,这让她刚刚平复些许的心跳又悄然加速。
“时砚来了!”坐在主位、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率先看到他们,笑着站起身打招呼。他目光温和地掠过陆时砚,随即落在苏念身上,带着善意的打量,却并无半分轻视或让人不适的审视,“这位就是你常跟我们提起的苏念吧?果然气质很好。”
老者的态度让苏念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一点点。陆时砚牵着她走上前几步,与她十指相扣,笑着回应:“李教授,您动作总是这么快。”他微微侧身,将苏念更自然地纳入众人的视线中心,语气温和而清晰地向在座的各位介绍,“李教授,各位老师,这位是苏念。”然后,他转向苏念,开始一一为她引荐,“这位是政法系的李成儒教授,主攻法理学;这位是历史系的张明远教授,研究方向是隋唐史;这位是考古研究所的陈静老师,最近在做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项目;这位是……”
他的介绍简洁明了,刻意避开了过于艰深的研究细分领域,只点了各位老师最主要的方向。更让苏念感到贴心的是,在介绍每一位时,他都会借着微微侧头的姿势,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极低声音,在她耳边快速补充一句提示性信息,比如“李教授除了学问好,还特别喜欢收集老邮票,是个中高手”、“陈老师最近正为古风文创如何贴近市场发愁,你们或许有共同话题”、“张教授看起来严肃,其实泡得一手好功夫茶”……
这些看似随意的“小贴士”,像一把把钥匙,瞬间为苏念打开了与这些学术泰斗沟通的障碍之门,让她觉得这些高高在上的学者们,忽然变得生动而亲切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字和头衔。她心中感激,依着陆时砚的介绍,一一礼貌地问好,姿态落落大方,声音清脆:“李教授好,张教授好,陈老师好……”
最初的寒暄过后,众人重新落座。陆时砚体贴地为苏念拉开椅子,让她坐在自己身边靠窗的位置,那里既能参与谈话,又不会正对主位感到压力。
服务生开始上菜,精致的菜肴一道道摆上转盘。话题也很快重新回到了学术圈的轨道上,从刚刚结束的某国际学术会议的成果,到各自手头正在攻坚的研究项目,再到一些学科前沿的动态和争论。他们语速不快,但逻辑严密,信息密度极大,偶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苏念安静地坐在那里,双手捧着温热的茶杯,偶尔小口啜饮。她认真听着他们的交谈,努力跟上节奏,但大多数时候,那些深奥的理论、复杂的模型、陌生的人名和机构,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而难以真正触及内核。她只能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在大家因某个观点会心一笑或点头赞同时,也跟着微微颔首,内心却不由自主地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感和淡淡的自卑。
看着身边这些在各自领域耕耘多年、学识渊博、谈吐不凡的前辈,再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在文创策划领域刚刚起步的年轻从业者,一种渺小感悄然蔓延。她甚至开始有些走神,想着自己和陆时砚的世界,是否真的像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和谐?这其间的差距,又该如何弥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岁时予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