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虽然一直在参与对话,回应着李教授和张教授关于某个历史事件法律背景的探讨,但他的注意力始终分了一缕在身旁的苏念身上。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她偶尔飘向窗外的眼神,以及那抹虽然细微却未能完全隐藏的低落。在大家就一个话题暂时告一段落,纷纷举筷夹菜的间隙,他不动声色地用膝盖轻轻碰了碰苏念的膝盖。
苏念回过神,看向他。陆时砚目光温柔,低声询问,声音恰好只传入她耳中:“是不是有点累了?要不要先喝点热汤?这家的菌菇汤是招牌,炖得很鲜,暖胃。”说着,他极其自然地拿起她面前那只小巧的白瓷汤碗,用汤匙细心地撇去表面一层极薄的浮油和泡沫,然后盛了小半碗色泽清亮、香气扑鼻的菌菇汤,轻轻放到她面前,动作流畅而亲昵,仿佛做过无数次。
这细微的举动,像一股暖流,瞬间注入苏念的心田,驱散了她心头的些许不安和冰凉。她接过汤碗,指尖触碰到的瓷壁温度恰到好处。她小口喝着,鲜美的滋味在味蕾绽放,更让她温暖的是陆时砚这份无处不在的体贴和关注。他似乎总能精准地察觉到她的情绪,并用最自然的方式给予慰藉。
果然,没过多久,话题在陈静老师那里发生了微妙的转折。陈老师大约四十多岁,气质干练,她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几分研究者在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困惑:“……我们现在做的这个丝绸之路文创衍生项目,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如何让历史元素真正‘活’起来,让年轻人喜欢,愿意买单。我们团队设计了几款产品,总觉得还是太‘学术’,太‘博物馆’了,和市场,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好像隔着一层,不知道该怎么突破这个瓶颈。”
她的话引起了在座几位同样面临类似困境的学者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讨论起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难题。
就在这时,陆时砚放下了筷子,用餐巾轻轻擦了擦嘴角,然后很自然地看向身旁的苏念,目光里充满了鼓励和显而易见的信任,他微笑着对陈静,也是对在座的所有人说:“陈老师提到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念念或许能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她最近刚好主导完成了几个大型的古风文创主题策划案,市场反响和用户评价都非常不错,有几个案例还成了行业内的现象级话题。不如,让我们听听实战一线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
他这番话,说得既诚恳又巧妙,既点出了苏念的专业相关性,又不着痕迹地提升了她的身份——不是依附于他的女伴,而是有成功经验的从业者。
一瞬间,桌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苏念身上。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期待,也有善意的鼓励。苏念完全没料到陆时砚会突然把“球”传到自己这里,她愣了一下,脸颊微微发热,第一反应是下意识的推辞和紧张。“我……我只是些不成熟的想法,怕……”
她的话还没说完,放在桌下的手就被陆时砚温暖的大手轻轻覆盖住,他不动声色地拍了拍她的手背,力道轻柔却带着坚定的力量。他看向她的眼神,清澈而笃定,里面盛满的信任像一束强光,穿透了她心中因自卑而升起的迷雾,给了她前所未有的勇气。
苏念迎着他的目光,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从中汲取了力量。她放下一直握着的茶杯,挺直了背脊,脸上重新漾起镇定而自信的微笑。她先是对着陈静老师,然后目光扫过在座的其他几位前辈,语气清晰而从容地开始分享:
“陈老师,您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做策划时每天都要面对的核心。根据我们团队的市场调研和项目经验,我们发现,现在的年轻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他们喜欢的‘古风’或者‘国潮’,其实并非一味地复刻传统、追求历史的还原度。他们更看重的,是一种‘氛围感’和‘情感共鸣’。”
她顿了顿,组织着语言,思路越来越清晰:“具体来说,我们认为需要兼顾几个方面。首先是颜值,也就是视觉冲击力,色彩、构图要符合现代审美,但又要有古典韵味的内核,可以大胆地进行二次创作和融合。其次是实用性,产品不能只是摆设,要能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文具、饰品、饮品包装等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小设计,或者我们称之为‘社交货币’的属性,比如一个有趣的典故新解,一个可以互动的小机关,一个适合拍照分享的亮点……”
起初,她的语速还有些快,带着一点紧张的痕迹,但越说越投入,越说越流畅。那些在她脑海中演练过无数次、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思路和细节,如同拥有了生命般自然流淌出来。她的眼睛渐渐焕发出明亮而专注的光彩,那是谈到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时,才会迸发出的神采。
她讲得具体而生动,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操作思路,正好切中了陈静老师等学者面临的“如何落地”的痛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岁时予你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岁时予你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