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宰相杨国忠猜忌其兵权,不断逼迫他出战。
756年,哥舒翰被迫率军出关,在灵宝遭遇叛军伏击,唐军全线溃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被俘。】
【哥舒翰被俘后,一度被迫向安禄山投降,但并未得到信任。
757年,叛军内部发生内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权,哥舒翰最终被安庆绪部下杀害。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西北边防的关键将领,抗击吐蕃的功绩对维护唐朝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但其晚年因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唐玄宗的误判,最终在潼关之败中身败名裂,结局悲惨,也成为安史之乱中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之一。】
哥舒翰的鬼魂缓缓浮现,他看着天幕上自己的一生,眼神复杂。曾经的辉煌战功如电影般在眼前闪过,那苦拔海的英勇冲锋,石堡城的艰难攻克,都让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然而,潼关之败和被俘投降的经历,又像沉重的枷锁压在他心头。他紧握着拳头,眼中满是不甘与悔恨,“我本欲据守潼关挫敌锋芒,奈何杨国忠那奸贼逼迫,陛下又不听我言,才致此大败,二十万将士命丧灵宝,我罪无可恕!”
但很快,他又抬起头,声音坚定,“我虽晚节不保,可早年为大唐抵御吐蕃,保西北边疆安宁,问心亦有可安之处。若有来世,我定辅佐明主,为国再建奇功,绝不让这等悲剧重演!”
天幕继续介绍起下一位【李晟是唐代中期杰出军事家、“再造大唐”的核心将领,以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的赫赫战功闻名,与郭子仪、李光弼并称“中唐三大名将”,死后获赠太师,谥号“忠武”,是唐朝中后期维系政权稳定的关键人物。
李晟少年时便随父从军,因勇武善战、擅长骑射,早年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崭露头角,曾一箭射杀吐蕃猛将,获“万人敌”美誉。
后历任左羽林大将军、神策军都将等职,在抵御吐蕃、平定藩镇小规模叛乱中积累战功,逐渐成为唐朝中央禁军(神策军)的重要将领,以治军严明、爱兵如子着称,麾下士兵战斗力极强。】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出逃奉天,叛将朱泚在长安称帝,唐朝政权危在旦夕。
此时李晟正率部驻守河北,听闻京城变故,不顾麾下兵力有限,毅然率军西进勤王,沿途收拢散兵,迅速成为勤王大军的核心力量。
784年,李晟制定周密作战计划,避开叛军锋芒,先扫清长安外围据点,再亲率主力猛攻长安城门。】
【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挥神策军突破叛军防线,最终收复长安,朱泚出逃后被杀。
长安收复后,李晟严令士兵不得劫掠百姓,城中秩序迅速恢复,极大稳定了唐朝统治。
此后,李晟又参与平定李怀光等藩镇叛乱,彻底终结了“四叛连兵”的危局,使唐朝中央政权重新掌控全国核心区域。】
【因平定叛乱的盖世奇功,李晟被封为西平郡王,权倾一时,但也引发德宗猜忌与朝臣谗言。
他察觉后主动请求解除兵权,以避免重蹈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功高震主”的覆辙,最终得以善终,805年病逝于长安,享年67岁。
李晟不仅以战功挽救唐朝于危亡,其麾下还培养出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名将)等优秀将领,为后续唐朝平定藩镇奠定基础。
他一生忠君报国,既具军事谋略,又懂政治分寸,被后世视为中唐“忠勇之典范”,其事迹被载入《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备受推崇。】
喜欢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