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金桂飘香。
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世纪之辩”,已过一年有余。
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天下大势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
但对于常山郡,尤其是郡治元氏县来说,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脱胎换骨。
转眼间就到了中平四年十月(公元187年10月)。
一名来自南阳的行商,牵着驼队,目瞪口呆地站在元氏县的南门之外。
他的下巴几乎要掉在地上。
眼前的城墙,巍峨雄壮,通体由青灰色的巨石砌成。
城墙高耸,他估摸着至少有四丈之高,如同一头沉默的巨兽,盘踞在大地之上。
城墙连绵不绝,向两侧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这他娘的是元氏县?”
商人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
他五年前来过这里,那时的元氏,不过是个寻常小县,城墙低矮破败。
可现在呢?
这城墙周长怕不是有二十里了。
虽说比不上帝都洛阳那三十里周长、五丈城高的规格。
但在整个大汉,除了寥寥几个顶级都城,何处还有这般雄城。
城门洞开,人流如织,车马川流不息。
城内的人口,恐怕早已突破了二十万大关。
这哪里是一个郡治,分明是一座新兴的巨型都城。
商人震撼地走入城中,所见所闻,更是颠覆了他的认知。
宽阔的街道用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
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酒楼、茶馆、布庄、米行,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
路上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安居乐业的富足与自信。
这和他一路行来,在别的州郡看到的流离失所、面有菜色,形成了天壤之别。
他看到了城外的田野。
秋收后的土地上,农夫们正在为冬小麦做着准备。
几乎每两三户农家,就合用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
那是官府以极低的价格租借给他们的。
耕作效率,远非人力可比。
常山郡的在册人口,来到了一百五十万人口。
成为了北方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口大郡。
郡守府,议事大厅。
刘景高坐主位,下方文武齐聚。
荀彧、贾诩、沮授、戏忠、田丰,一个个神情肃穆,但眼底都藏不住那份激动。
田丰手持一份竹简,站了出来。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带着一丝轻微的颤抖。
“启禀主公!”
“经过两次秋收,我常山郡各地官仓,在扣除军用、民用、官吏俸禄、各项工程消耗以及来年预留的种子之后……”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那个数字。
“尚有存粮,一千六百万石!”
轰。
这个数字,像一道天雷,炸响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一千六百万石。
这是什么概念。
足以让整个大汉五十万大军,足足吃上一年半。
这还不算。
田丰继续汇报道:“另外,苜蓿收成堆积如山,足够我们新扩建的牧场使用三年。”
“棉花产量更是喜人,足够为我常山郡所有军民,换上两套冬衣!”
财富,如潮水般涌来。
沮授紧接着出列,负责汇报商业。
“主公,我们的精盐与‘常山纸’,已经彻底占领了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等北方市场。”
“如今,这两样东西,在北方已是硬通货,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五铢钱。”
“至于第一批酿造出的三万坛‘天酿’与‘紫金’葡萄酒……”
沮授的脸上露出一抹古怪的笑意。
“在洛阳、邺城、晋阳等地,已经被那些世家豪门炒到了万钱一坛的天价。”
“而且,有价无市。”
“那些人一边骂着我们是唯利是图的商人,一边却为了能多买到一坛酒,争得头破血流。”
“仅仅是葡萄酒一项,就为我们带来了近三亿钱的收入!”
贾诩和戏忠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震撼。
他们知道刘景的计划会成功,但没想到会成功到这种地步。
这已经不是赚钱了。
这是在用一把无形的刀,光明正大地割那些世家大族的肉,他们还得笑着把钱送上来。
终于,轮到了长史荀彧。
他手捧着一份厚厚的账册,走到了大厅中央。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他们知道,真正的重头戏,来了。
荀彧打开账册,声音沉稳而清晰。
“启禀主公。”
“过去一年,我常山郡各项工程支出,共计三亿一千万钱。”
“官吏俸禄、军队开销、学堂用度等,共计两亿七千万钱。”
“盐、酒、纸、农、商等各项税收及盈利,总收入为十三亿六千万钱。”
他顿了顿,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刘景。
“刨除所有开支。”
“府库纯收入,为……”
“七亿八千万钱!”
为了方便统计,荀彧直接报出了一个约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