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开府建衙,世家初成
第三百五十九章: 岁聿云暮,绸缪新篇
公元前188年 汉后少帝元年 农历十二月卅日至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元年 农历元月初
腊月三十,岁除之日。凛冬的北地,寒意臻至极致。连日的大雪暂歇,铅灰色的天幕低垂,将狄道城笼罩在一片肃穆的静谧之中。凛冽的寒风掠过城墙垛口,卷起地面冻结的雪粒,发出尖锐的呼啸。湟水冰封如铁,反射着天际微弱惨白的光。城中街巷空阔,人迹罕至,唯有家家户户门窗缝隙中透出的微弱火光与袅袅炊烟,昭示着人间的生机。依礼,国丧期内(文帝尚在为先帝服丧)不得举乐宴饮,因此往年的喧闹庆典一概取消,使得这个年关更添几分清冷与庄重。然而,在这极致的严寒与表面的静默之下,一种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氛围,仍在北地郡的权力核心层中悄然涌动。匈奴使者带来的风波已然平息,其意图已被剖析,应对策略亦已定下。此刻,靖王李凌的视线,已越过岁末的短暂休憩,投向了即将到来的、注定充满变数的新的一年——那将是正式改元“文帝元年”、新朝气象真正彰显的一年。值此新旧交替之际,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反思,与对未来的谋划布局,显得尤为重要。靖王府内,一系列关乎北地未来走向的总结、评议与前瞻性决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对世子李玄业的培养,也借此机会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与提升期。李凌意图让儿子不仅参与具体事务,更要学会从宏观层面审视郡国的发展轨迹,理解战略决策的深远影响,从而为其将来承担更大责任奠定坚实基础。
腊月三十,清晨。天色未明,靖王府正殿已是灯火通明。以靖王李凌为首,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都尉赵破奴等核心僚属,以及郡府各曹主要掾史,皆身着庄重朝服,按品秩肃立。殿中香案之上,供奉着天地神只及汉室先帝牌位。庄严的岁末祭祀典礼依制举行。李凌亲自主祭,率领众官焚香奠酒,诵读祝文,感念去岁风调雨顺、将士用命、百姓辛劳,祈求来年国泰民安、边陲宁靖、五谷丰登。虽无钟鼓笙箫之乐,但仪式过程肃穆虔诚,弥漫着一种敬畏天地、恪守臣职的凝重气氛。祭祀完毕,李凌并未散去众人,而是移驾至议事厅,进行一年一度的政情汇总与评议。
议事厅内,炭火驱散了寒意。各曹掾史依序出列,呈报本曹一年来的政务概要、钱粮收支、刑名诉讼、工程营造等具体情况,并陈述来年计划。周勃总揽全局,对各项数据进行核验点评,指出得失。李凌端坐其上,静听不语,偶尔就关键数据或重要事项发问,目光锐利,切中要害。整个上午,狄道城过去一年的运转图景,通过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一件件具体的事务,清晰地呈现出来:户曹汇报了新增户口与垦田数;仓曹详陈了粮秣储备与消耗;金曹说明了赋税征收与府库结余;兵曹概述了军备打造与边防守御;工曹禀报了城防水利修缮进展;法曹则总结了重大案件审理情况……
汇总显示,尽管经历了去岁惨烈的守城战与今年的边境摩擦,北地郡在李凌的统领与全体军民的努力下,非但没有衰败,反而呈现出显着的恢复与发展态势:户口有所增加,仓廪空前充盈,府库颇有结余,军备加强,民心渐稳。尤其是成功击退朔方、化解匈奴使者试探、以及西域商路初通等成绩,尤为亮眼。
评议环节,李凌对周勃及众官吏一年的辛劳予以肯定,并对有功者记录在案,预备叙功请赏。但他也明确指出几处不足:如边境某些地段巡逻仍有疏漏,部分新垦田地水利配套不足,吏治中仍存怠惰推诿之风等,责令相关曹署限期整改。
“旧岁已逝,功过俱成过往。”李凌总结道,“然,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诸位当以此岁得失为镜,惕厉奋发,以期新年更进一层。” 众官凛然受教。
午后,李凌在书房单独召见周勃、公孙阙、赵破奴三人,进行更高层面的年度总结与形势分析。世子李玄业在侧记录学习。
“勃兄,子通,破奴,”李凌目光扫过三位重臣,“岁末回首,我北地可谓于惊涛骇浪中,勉力前行。去岁守城之苦,今岁应变之艰,皆历历在目。然,我辈同心,终使基业得固,疆土得安,西进之略亦见曙光。此皆赖诸位竭力辅弼之功。”
周勃慨然道:“王爷过誉。此皆王爷运筹帷幄,决策英明,我等不过奉令行事耳。然,老臣以为,今岁最大之成,非仅在于钱粮之增、军备之修,更在于王爷‘固本培元’之策深入人心,民心军心凝聚,此乃立世之根本。”
公孙阙接口道:“周大人所言极是。此外,情报网络日益缜密,长安剧变、匈奴动向,皆能提前预判,使我北地得以从容应对,占得先机。西域商路之开辟,更为我郡开辟新局,意义深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