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8年 汉后少帝刘弘元年 农历十月下
十月的北地,寒意渐深。湟水两岸的草木尽数凋零,原野上一片枯黄,天空时常是那种灰蒙蒙的颜色,凛冽的西北风卷起地上的落叶和尘土,预示着严冬的临近。狄道城内,生活却并未因气候的转变而停滞,反而因年关的临近和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发生,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忙碌景象。夏粮早已归仓,秋赋基本征收完毕,官仓充盈,府库殷实,百姓们开始准备过冬的物资,市集上交易着皮货、木炭、腌菜等物什,透出一种历经战乱后格外珍贵的安宁。然而,在这片安宁之下,自郡府靖王府中隐隐透出的那种凝重气氛,却让所有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正涌动着影响整个北地命运的暗流。十月中,长安易主、齐王刘襄登基称帝的消息,已如插上翅膀般传遍北地,成为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旧朝的覆灭,新帝的登基,对于远离权力中心的边民而言,更像是一出遥远的传奇,他们更关心的是新皇帝是否会减轻赋税,边关是否能继续保持太平。但对于坐镇靖王府的李凌及其统治集团而言,这却是一个需要立刻、并谨慎应对的现实政治课题。他们发出的那道措辞恭谨却意涵丰富的《陈情表》,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此刻正在等待来自新朝权力中心的回响。这回应,将直接决定北地郡在未来政治格局中的位置与处境。李凌深知,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其对自己这般拥兵边郡、且与旧朝渊源颇深的藩王,必然心存疑虑,其诏令,既是试探,也是拉拢,更可能是束缚。如何应对,关乎北地未来十年的气运。他必须在新帝的权威与北地的自主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而这一次,他将应对的全过程,作为一堂最生动的政治课,完整地展现在世子李玄业面前。
十月二十,午后。阴云低垂,似乎酝酿着今冬的第一场雪。靖王府书房内,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屋外的寒意。李凌正与长史周勃商议年关祭祀、赏赐以及来年春耕的预筹事宜,世子李玄业在一旁安静地翻阅着郡国志书,熟悉北地地理民俗。气氛看似平静寻常。
突然,书房外传来一阵急促而刻意放轻的脚步声,郡丞公孙阙未及通传,便推门而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紧张与果然如此的神情,手中捧着一只装饰着玄色绶带的铜匣。
“王爷!长安……长安的使者到了!是新朝皇帝陛下的钦使!现已入住驿馆,言明明日辰时,将正式前来王府宣旨!”公孙阙的声音压得很低,但话中的分量却让书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李凌执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如常地放下笔,面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等候多时。周勃抚须的手也停在了半空,目光锐利地看向李凌。李玄业则立刻合上了竹简,挺直了腰板,小脸上满是专注与肃然。
“来了多少人?主使是谁?可有探明来意?”李凌的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波澜。
“回王爷,”公孙阙语速很快,“使者团约五十人,仪仗俱全。主使是原齐国中尉,现新帝驾前暂领谒者仆射的田叔,此人是齐王心腹,以刚正敢言着称。副使是原太尉灌婴麾下的一名骑都尉,名叫卫胠,乃灌氏亲信。观其阵容,文武兼备,恐是来者不善。”公孙阙顿了顿,补充了最关键的情报,“据我们安插在驿馆的人冒死传出消息,田叔在途中曾对副使言,‘此去北地,一要观其虚实,二要探其心意,三要……’”
“要什么?”周勃追问。
“三要,‘宣示天威,使其知朝廷法度’。”公孙阙沉声道。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这话语中的意味,再明显不过。新朝皇帝既要安抚,也要震慑。
李凌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良久,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既要观虚实,探心意,宣法度……那便让他们好好观,仔细探,尽情宣。”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周勃和公孙阙,最后落在李玄业身上,语气决断:“勃兄,子通,按既定方略准备。明日接旨,礼仪务求隆重周全,不能有丝毫怠慢。王府内外,打扫洁净,侍卫仪容严整,但要内紧外松,不可露怯,亦不可示强。接待宴席,依制操办,菜品要精,但不可奢,突出边郡的质朴与对天子的敬意。”
“老臣(臣)明白!”周勃、公孙阙齐声应道。
“业儿,”李凌看向儿子,“明日,你随为父一同接旨,列席宴席。多看,多听,少言。用心观察天使的言行举止,体会这诏书字里行间的意味,还有为父与诸位臣工是如何应对的。这,便是真正的朝堂博弈,虽远在边陲,其凶险微妙,不亚于战场。”
“儿臣遵命!定当用心观摩体会!”李玄业深吸一口气,郑重答道。他知道,这将是他第一次亲身参与如此高级别的政治互动。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新朝首次正式政治接触,展现出极强的定力与掌控力,将外部压力转化为继承人实践教学的契机… 宿主状态:于权力更迭关键期从容布局,外示恭顺,内隐锋芒,主导互动节奏,统治艺术臻于化境,继承人培养进入高层政治实践阶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