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计划表的第二页,“试产月” 三个字用靛蓝颜料书写,颜料是用西域的靛草特制的,颜色鲜亮持久,旁边画着一个小小的沙漏,沙漏里的细沙仿佛正在缓缓流淌,象征着时间的紧迫与珍贵。李杰用一根象牙秤杆指着表格里的数字,秤杆是安南进贡的,色泽温润,上面的刻度精确到钱,是他用来称量火药原料的工具,此刻却成了讲解计划的利器,秤尾的铜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
“第二个月,我们要进入试产阶段,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他的声音比先前柔和了些,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火球弹每日三枚,一个月下来就是百枚;地雷每日一枚,总计五十颗。这个数量看似不多,却是为了保证质量,重点测试引信稳定性与射程误差。每一枚都要编号,记录下铸造工匠的名字、原料的批次、试爆的结果,将来出了问题,能一查到底。”
他让人取来两个陶罐,陶罐是邢窑产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一个装着普通麻绳引信,麻绳粗糙,上面还沾着些许灰尘;另一个是涂了甘油蜂蜡的防潮引信,表面光滑油亮,泛着淡淡的黄色。“您看,” 李杰将两个引信同时浸入盛满清水的铜盆里,水花溅起细小的水珠,“这普通引信半个时辰就湿透了,变得软塌塌的,根本点不着;而这防潮引信,能坚持三刻钟,取出来擦干还能正常燃烧。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测试在不同湿度、不同温度下的燃烧速度,比如在云州的严寒里,温度降到零下,引信会不会冻结;在岭南的潮湿天气里,湿度超过八成,引信会不会发霉。必须确保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正常引爆,才能送到前线。”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 “失败率允许 10%” 那行字上,眉头微蹙,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在他的认知里,军工生产容不得半点失败,一枚失效的火球弹,可能就意味着十名士兵的性命,甚至可能改变一场战役的走向。“为何要允许失败?” 他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手指在那行字上轻轻敲击,“当年朕练兵,要求士兵射箭必须百步穿杨,差一寸都要受罚,因为战场上差一寸,就可能被敌人杀死。”
“陛下,新技术总有磨合过程,就像学走路总要先摔跤。” 李杰拿起一枚炸裂的弹壳碎片,碎片边缘还带着焦黑的痕迹,能闻到淡淡的硫磺味,“就像这枚弹壳,上次试爆时炸膛,我们拆解后发现是因为铸铁里的硫含量超标了千分之三。这种小问题,在实验室里很难发现,只有在大规模试产中才能暴露出来。允许 10% 的失败率,不是纵容失误,而是给我们找出问题的机会。比如这枚弹壳,我们找到了硫含量超标的原因,是绛州矿的一批矿石质量不好,接下来就可以针对性地筛选矿石,避免再出同样的问题。”
他让人拿来一个厚厚的牛皮本子,封面上用铜钉钉着 “故障记录本” 五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问题,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字迹工整:“弹壳裂痕 —— 原因:铸造时温度骤降,解决方案:在模具外裹三层棉布保温;引信延时过长 —— 问题:蜂蜡配比不当,蜡多油少,解决方案:调整蜂蜡与甘油比例为 3:7;碎片数量不足 —— 症结:弹壳壁厚不均,解决方案:改进浇铸口位置,让铜水均匀流入……” 每一条后面都画着小小的示意图,用红笔标注着改进前后的对比,旁边还有处理人的签名和日期。
“每一条故障记录,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李杰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幅弹壳裂痕的剖面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应力分布,“您看,这里的裂痕是从浇口处开始的,呈放射状,说明我们的浇铸速度太快了,铜水流速不均导致内部应力过大。这个月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调整浇铸的速度和温度,让铜水像溪水一样缓缓流入模具,下个月就能避免同样的错误。”
李世民拿起故障记录本,指尖划过那些工整的字迹,纸张的粗糙感透过指尖传来,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在灯下记录故障的身影 —— 或许是王二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画着弹壳的剖面图;或许是李四蹲在炉边,用炭笔记录着风箱的拉动次数与温度的关系。他突然想起自己当年打仗时,每次战后都会让将领们总结得失,哪个山头该派兵驻守,哪个渡口该架设浮桥,都一一记录在案,正是靠着这些经验教训,才能一次次打胜仗。原来造武器和打仗,竟是同一个道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若试产失败率超过 10% 呢?” 皇帝突然问道,目光锐利如鹰,紧紧盯着李杰的眼睛,仿佛要看到他的心底里去。这既是考验,也是提醒,提醒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云州的安危系于他一身。
李杰毫不犹豫地回答:“臣自罚俸禄一年,全部用来奖励那些找出故障原因的工匠。同时加派工匠加班赶工,哪怕通宵达旦,也要把进度补回来。工坊里准备好足够的灯笼和火把,夜里也能开工,还会给夜班的工匠多加两成工钱。若因失败率过高影响了云州战事,臣愿领受廷杖之刑,绝不推诿。”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寂静的御书房里回荡,带着一股凛然正气,不容置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