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完,其他妇女也跟着点头,一个穿蓝布衫的妇女小声说:“二冬小爷,村长,俺们亲人来了,不会白吃村里的饭,俺们教他们抄纸、编筐,肯定能帮上忙……就是不知道,村里收不收。”
王河没立刻说话,看向五特——这些日子,村里的事,他总愿意听二冬的主意。
五特咬了口窝头,温热的面香在嘴里散开。他想起刚到新河镇时,村里只有几十口人,晒谷场空荡荡的,晚上只有风声。现在晒谷场天天热闹,陶罐里的银子越来越多,路上能看到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这样的日子,多些人一起过,才更像样。
他咽下窝头,对李婶子笑了笑:“可以啊。”
“真的?”李婶子眼睛一下子亮了。
“嗯。”五特点头,声音很轻却很肯定,“有多少人都收。你们回去接,路上小心些,要是遇到难处,就说你们是新河镇的,拿着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不是蓝色封面,是用旧纸订的,上面写着“新河镇”三个字,“带着这个,要是遇到其他镇的人,他们不会为难你们。”
李婶子接过本子,手指紧紧攥着,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谢谢二冬小爷!谢谢村长!俺们这就收拾东西,明天一早就出发!”
妇女们欢天喜地地走了,周先生看着她们的背影,笑着说:“这下村里更热闹了,就是人多了,银子得省着花,房子也得盖更多。”
提到银子和房子,五特看向王河:“村长,之前说的那些人——就是跟着我从山里出来的,还有后来投奔咱们的,一共九千九百多人,对吧?”
“对,正好九千九百零三人。”王河记得清楚,每天晚上都要数一遍村里的人数。
“那用现在的银子,先给他们盖房子。”五特说,“每间房子住三个人,盖三千三百零一间,够住了。房子不用太大,能遮风挡雨,有个灶台,能做饭就行。”
王河点头:“俺听你的,这就安排人去砍木头、和泥。”
“还有。”五特补充道,“村里得留储备金,万一以后遇到天旱、庄稼长不好,或者有人生病要抓药,都能用。再盖个储备库,把粮食、草药、多余的纸和本子都存进去,钥匙由村长你拿着,每次取东西,都记在本子上,让大家都能看见。”
“储备库?”王河眼睛一亮,“这个好!以前村里穷,啥都存不下,现在能存粮食了,俺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
五特又想起之前琢磨的分组的事,他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画了个圈,圈里画了三十道线:“村长,村里现在加上要接来的人,大概能有一千五百人。咱们把人分成三十组,每组三百人,人太多不好管,三百人正好,选个能干的当组长。”
王河凑过来看地上的画:“分三十组干啥?”
“比着干。”五特说,“每组可以造纸、编筐、做本子,也可以去山上采石、种庄稼。每个月算一次账,看看哪个组赚的银子多,赚得多的组,就多盖两间房子,给组里的人分点红糖、布料;赚得少的组,也不用罚,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帮他们改进。这样大家都有干劲,村里发展得更快。”
“比着干!”王河拍着膝盖,“这个主意好!俺们庄稼人就喜欢比着干,比着种地,地长得好;比着干活,活干得快!俺这就去跟大家说,让他们自己组队!”
“别急。”五特拉住他,“还有路的事。咱们村的路通了荒山,能运青石,可要是想跟其他镇做买卖,还得把路连到西镇、柳镇、李家坳、黑山西村去。”他在土里的圈外画了几条线,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西镇种麦子多,咱们能拿纸换麦子;柳镇有铁匠铺,能换铁锅、镰刀;李家坳产枣,能做枣干;黑山西村养牛羊多,能换牛羊肉。路连起来了,咱们不用跑远路,他们也能来咱们村买纸和本子,大家都方便。”
王河看着土里的线条,像是真的看到了一条条路通向其他镇,路上有推着车的人,车上装着麦子、枣、牛羊肉,还有新河镇的纸和本子。他激动得脸都红了:“二冬,你想得太长远了!俺这就安排男人们,等存知屋盖好,就开始修往其他镇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新河镇像个转不停的陀螺,却转得热闹、转得有盼头。
男人们分成两拨,一拨采石盖存知屋和储备库,青石一块块砌起来,墙越来越高;另一拨拿着铁锹、锄头,往西镇的方向修路,路基一天天往前延伸,路上撒着他们的汗水,也撒着笑声。
妇女们更忙了,既要抄纸、装订本子、编筐子,还要教刚从河镇、李家坳接来的亲人做活。李婶子接来了她的爹娘和两个弟弟,她娘跟着学抄纸,手指泡在水里,却笑得合不拢嘴;弟弟们年纪小,就跟着编小筐子,编得歪歪扭扭,却没人笑话,反而有妇女拿着他们编的小筐子,说要留着装针线。
五特每天都在写那本一百九十九页的本子,写累了就去存知屋看看——架子已经搭好了,周先生正把书摆放好,要轻轻擦一遍封面。看到五特来,周先生笑着说:“二冬,你看书摆在一起,多像咱们村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机器变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机器变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