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元年冬,第一场细雪悄然覆盖了安澜城的灰瓦朱甍,也为新生的宸国披上了一层素净的外衣。城头飘扬的玄底金宸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无声地宣告着这片土地新主人的诞生。建国典礼的喧嚣已然散去,但由此激发的希望与重任,却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一位宸国核心成员的肩上。
称公建制,绝非换一面旗帜、改一个年号那般简单。它意味着赵轩(如今臣民皆尊称为“主上”或“宸公”)及其团队,必须从过去那种侧重于军事扩张和应急管理的“同盟”模式,转向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治理数郡之地、数十万人口的正规政权。百废待兴,千头万绪。
宸公府(由原城守府扩建而成)的议事堂内,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忙碌。赵轩端坐主位,身着较为朴素的深色锦袍,而非繁复的礼服,眉宇间少了几分典礼时的威仪,多了几分处理具体政务的专注与审慎。下首,丞相张诚、大将军李大牛、治粟内史周福、卫尉王老五、太卜玄影等新任重臣依次而坐,每人面前都堆着厚厚的卷宗。
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定策安民,巩固根基”。张诚作为丞相,率先汇报了内政方面的进展与挑战。
“主上,目前我宸国实际控制安澜郡(原安澜城及周边)、清远郡、陇西郡(新设,治所陇川县)三郡之地,户籍在册人口约四十一万三千余。”张诚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均田令》与《考成法》已在安澜、清远两郡推行初见成效,田亩厘清逾七成,新垦荒地增长显着,吏治效率有所提升。然,陇西郡新附,王虎乱政遗毒甚深,豪强隐匿人口、兼并土地情况严重,流民亟待安置,推行新政阻力最大。”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外,三郡赋税标准不一,计量混乱,国库岁入难以精确预估。官吏队伍,尤其是基层胥吏,素质参差不齐,贪腐懈怠之事时有发生。今冬雪兆虽好,但去岁战事频仍,仓廪储备仅够支撑至来年夏收,若遇灾荒,恐有饥馑之虞。”
赵轩微微颔首,这些问题都在预料之中。新占之地,人心未附,旧弊未除,治理难度远胜根基深厚的安澜本部。“丞相有何对策?”
张诚显然早有腹案,从容答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五。其一,派遣得力干员赴陇西郡任太守,配以精干属官,强力推行《均田令》,打击豪强,安抚流民,尽快恢复秩序。其二,由丞相府牵头,会同治粟内史府,制定统一的《宸国田赋律》,明确税则、计量,建立完善的户籍、田亩档案。其三,设‘御史台’,选正直敢言之士为御史,巡查郡县,纠劾贪腐,整肃吏治。其四,扩大各郡‘官仓’规模,丰年籴谷储粮,荒年粜米平抑物价,并鼓励民间储粮。其五,于安澜城设‘国学’,于各郡设‘郡学’,选拔俊秀,培养官吏,并定期对现有官吏进行考绩培训。”
这一系列措施,涉及人事、法律、监察、经济、教育,可谓系统而全面。赵轩仔细听完,表示赞同:“丞相所虑周详,准奏。陇西太守人选,丞相可与卫尉商议,务必选任能员干吏。御史台与国学之事,亦需尽快落实。”
接着,周福汇报了财政与商贸情况。烈酒、改进农具、优质皮货已成为宸国三大支柱产业,为国库带来了稳定收入。但与赤眉军保守派试探性的小规模贸易(以烈酒换战马、硝石)已难以满足需求,且受制于人。同时,军队扩编、官吏俸禄、基础建设等开支巨大,财政压力不小。
“主上,臣建议,一方面,鼓励工匠创新,开发如新式织机、瓷器等更多可外销的商品;另一方面,需设法开辟更稳定、更自主的商路。或可尝试与更南方未受战乱严重影响的‘靖南侯’势力建立联系,其地盛产稻米、茶叶、丝绸,或可互通有无。”周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赵轩沉吟道:“商贸之事,关乎国计民生,确需长远规划。治粟内史可先派精干商队南下试探,了解靖南侯的态度及沿途情况。与赤眉军的贸易,规模暂且维持,但需严加监控,防止其借机渗透。”
轮到李大牛汇报军务时,这位新任大将军声音洪亮,充满干劲:“主上,五军整编已初步完成,安澜中军、清远边军、陇西戍军、黑风守备营及净邪司独立编制均已到位,正在加紧冬训。然,新兵比例增大,战力需时间磨合;军械,尤其是强弓硬弩、铁甲战马,仍有缺口;各军驻防协调、后勤补给线路,亦需进一步优化。”
赵轩深知军队是立国之本,问道:“大将军有何需索?”
李大牛直言不讳:“一请主上拨付专款,优先打造劲弩、铁甲;二请准许在各郡增设屯田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以减轻粮饷压力,亦可巩固边防;三请完善军功爵赏细则,激励士气。”
“准。”赵轩爽快应下,“军械打造,治粟内史优先保障。屯田之策,可与丞相商议,选择适宜之地试行。军功爵制,大将军可拟定详细条陈上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乱世铁骑:从流民到千古一帝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乱世铁骑:从流民到千古一帝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