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爷也笑了:“要是小宝不吵,我也愿意带他玩。这孩子看着就机灵,就是太好动了。”
看到双方态度缓和,季秋水心里松了口气。她知道,矛盾调解的关键,不是 “判对错”,而是 “找平衡”—— 让双方都感受到被理解,才能愿意为对方着想。
第二天一早,社区工作人员就带着隔音垫,来到刘女士家。刘女士和小宝一起,帮工作人员铺隔音垫。小宝拿着小铲子,模仿工作人员的样子,把隔音垫的边角压实,嘴里还念叨着:“这样楼下爷爷就听不到声音了!”
铺完隔音垫后,刘女士试着让小宝在房间里跑,果然,脚步声小了很多。“太神奇了!季书记说得没错,声音真的小了!” 她高兴地给季秋水打电话。
当天上午 10 点,刘女士按照约定,带小宝去社区游乐场玩。游乐场里有滑梯、秋千、跷跷板,小宝玩得不亦乐乎,直到中午 11 点,还不愿意回家。“妈妈,明天我还要来玩!” 他拉着刘女士的手说。
陈大爷则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去了社区老年活动室。活动室里很热闹,几位老人正在下棋,看到陈大爷来,连忙招呼他:“老陈,快来下棋!我们三缺一,就等你了!”
陈大爷坐在棋盘前,拿起棋子,心里也变得敞亮起来。“以前总觉得在家清净,其实还是人多热闹好。” 他笑着说。
一周后,刘女士第一次帮陈大爷买菜。她按照陈大爷列的清单,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有陈大爷爱吃的馒头。“陈大爷,您看看,这些菜新鲜吗?要是不好,我再去换。” 她把菜递给陈大爷,语气里满是客气。
陈大爷接过菜,心里暖暖的:“新鲜!太新鲜了!辛苦你了,小刘。”
又过了几天,刘女士要去超市买东西,就把小宝托付给陈大爷。陈大爷带着小宝,在小区里散步,还给小宝买了一根冰棍。小宝吃得很开心,拉着陈大爷的手,一口一个 “爷爷” 地叫着。
“没想到小宝这么乖,以前我总觉得他吵,其实是我太急躁了。” 陈大爷笑着说。
两周后,季秋水再次来到和平社区,看到的景象让她很欣慰 —— 陈大爷和刘女士正带着小宝在小区里玩,陈大爷手里拿着小宝的玩具车,刘女士则帮陈大爷提着刚买的菜,三人有说有笑,像一家人一样。
“季书记,谢谢您!” 刘女士笑着说,“现在小宝每天都盼着去游乐场,也不怎么在家跑了。我帮陈大爷买菜,陈大爷帮我看孩子,我们相处得可好了。”
陈大爷也说:“以前觉得楼上故意折腾,现在才知道小刘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互相体谅,日子才好过。”
社区调解员小李感慨地说:“季书记,您这调解方法太管用了!以前我们总想着让双方‘各退一步’,却没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难处。现在好了,不仅矛盾解决了,还让他们成了互助伙伴。”
季秋水笑着说:“矛盾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解心结’。只要我们站在双方的角度想问题,多给他们找一条出路,就能把‘仇人’变成‘亲人’。”
和平社区的矛盾调解案例,给了季秋水很大的启发。她把这个案例总结成《社区矛盾调解 “三步法”》,在全街道推广:
第一步:先共情 —— 倾听难处,理解诉求
核心要求:调解员在调解前,要分别走访矛盾双方,倾听他们的难处,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不急于下判断、定对错。
具体做法:比如调解邻里噪音矛盾时,要去噪音方家里,看看是否有孩子、老人等特殊情况;去受影响方家里,感受噪音的实际影响,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
案例参考:在陈大爷和刘女士的矛盾中,先了解陈大爷 “心脏不好,需要安静”,再了解刘女士 “独自带孩子,分身乏术”,让双方感受到被理解。
第二步:再找解 —— 结合实际,提出方案
核心要求:根据双方的难处和诉求,结合社区资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方案能兼顾双方利益。
具体做法:比如针对噪音问题,协调社区提供隔音垫;针对老人出行不便,安排志愿者接送;针对家长带娃难,开办社区托管班。
案例参考:给刘女士家铺隔音垫,解决噪音问题;让陈大爷去老年活动室,避开噪音时段;开办社区托管班,帮刘女士减轻带娃压力。
第三步:后互助 —— 搭建桥梁,促进互动
核心要求:通过 “邻里互助小组”“社区活动” 等方式,让矛盾双方多互动,增进了解,从 “互相排斥” 变成 “互相帮助”。
具体做法:比如让噪音方帮受影响方买菜、倒垃圾;让受影响方帮噪音方看孩子、辅导作业;组织双方一起参加社区活动,如包饺子、猜灯谜等。
案例参考:让刘女士帮陈大爷买菜,陈大爷帮刘女士看孩子;组织两人一起参加社区 “邻里节”,增进感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县委办里的秋水长天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