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出创伤的陷阱:打破 “3P 认知魔咒”
1. 个人化:走出 “这全都是我的错” 的自责
个人化陷阱,是将负面事件的发生完全归咎于自己,进行过度、不切实际的自我批判。桑德伯格在丈夫离世后,曾无数次自责:“如果我能提前发现他的健康隐患就好了”“如果我当时陪在他身边,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她将丈夫的离世归咎于自己的 “疏忽”,陷入了深深的内疚。
但现实是,很多创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个人能完全控制。我们需要学会客观区分 “责任” 与 “过错”:你可以为自己能掌控的部分承担责任,但不必为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过度自责。
亚当?格兰特的一句反问点醒了桑德伯格:“如果戴夫去世时你在健身房,你会认为他的心脏病发作是你的错吗?” 这句话让她瞬间清醒 —— 她不会将这种责任强加于他人,也不该如此苛责自己。打破个人化陷阱,就是要跳出 “自我否定” 的怪圈,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事件的发生,不再让不必要的自责消耗自己。
2. 普遍性:避免 “我的一切都毁了” 的灾难化
普遍性陷阱,是将某一个领域的不幸,灾难化地蔓延到生活的所有方面,陷入 “非黑即白” 的思维误区。桑德伯格最初认为,丈夫的离去意味着所有快乐都将终结:孩子们再也不会有幸福的童年,自己未来的人生将一片灰暗,工作、生活、情感的所有意义都已消失。
这种思维会让人感到无处可逃,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但事实上,生活是由多个独立的维度构成的 —— 婚姻的变故不代表亲子关系的失败,工作的挫折不影响朋友间的情谊,一段关系的结束不意味着再也无法拥有幸福。
打破普遍性陷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将挫折限制在特定范围,主动寻找生活中依然正常、甚至美好的 “小确幸”:或许是孩子温暖的拥抱,或许是朋友坚定的陪伴,或许是工作中取得的微小成就。不要让一个角落的火灾,烧毁整座森林;不要因一段经历的不幸,否定整个人生的价值。
3. 持久性:拒绝 “这种痛苦永远不会好” 的绝望
持久性陷阱,是坚信痛苦的状态将无限期持续,看不到任何希望。桑德伯格在最悲伤的时刻,曾认为这种空虚、绝望就是 “新常态”,将伴随自己一生,再也无法感受到快乐。
但情绪与境况都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就像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今天撕心裂肺的痛苦,不会成为永恒的状态。我们要学会提醒自己 “一切都会过去”,回想过往如何从困难中走出来,相信自己的复原能力。
亚当?格兰特建议桑德伯格将 “永远” 从词汇表中删除,把 “我永远开心不起来了” 换成 “我现在感到很痛苦”。这种精准的表达,既承认了当下的痛苦,也为未来的改变留下了空间。打破持久性陷阱,就是要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自己的韧性,在绝望中保留一丝希望,等待疗愈的发生。
三、创伤重塑的终极:培养 “意义意志力”,活成有重量的故事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急于切割创伤,而是深入其中,探寻其对于灵魂成长的价值。托马斯?摩尔在《新灵魂》中写道:“照料灵魂的方法之一,就是尊重它的症状,不要急于摆脱抑郁、嫉妒、愤怒或其他负面情绪,而是把它们视为灵魂要求被关注的信号。”
即使在最黑暗、最无望的处境中,我们依然拥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对于从创伤中爬出来的普通人来说,有意识地培养 “意义意志力”,是实现自我重塑的关键。所谓 “意义意志力”,就是将人生活成一个有方向、有重量的故事,而非一系列随机事件的集合 —— 在创伤中找到意义,在痛苦中实现超越。
1. 创造有价值的工作:在利他中实现自我救赎
不要被动等待意义降临,而要主动创造意义。越是拥有痛苦的过去,就越要投身于热爱的事业、创作喜欢的作品、做好一份有热忱的工作。通过给予世界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利他的行为完成自我疗愈,这是创伤重塑最坚实的路径。
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只是被动应付、毫无热忱,它只会成为附加的痛苦,让本就背负创伤的灵魂雪上加霜;而如果能在工作中找到热爱与价值,它就会变成疗愈的载体 —— 当你专注于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时,痛苦会被暂时遗忘;当你收到他人的认可、看到自己的成果时,自我价值感会逐渐重建。
就像瑞塔重拾画笔,用艺术创作疗愈内心的创伤;就像许多经历过人生低谷的人,投身于公益事业,用帮助他人的方式抚平自己的伤痛。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明白:自己的生命依然有重量,自己的存在依然有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挣钱一本通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挣钱一本通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