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医科大学的秋天,在忙碌中悄然过半。梧桐树叶染上金黄,随风飘落,铺满了校园的小径。陆宇的生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节奏:教室、图书馆、外卖配送点,三点一线,像上了发条的钟摆,精准而忙碌。
他对校园的熟悉程度,如今已远超绝大多数新生。哪条小路通往教学楼最近,哪个宿舍楼哪个门禁最晚关闭,哪个食堂的哪个窗口出餐最快,他都了然于胸。这份熟悉,是他用电动车轮子和无数趟奔波换来的,也成了他在这座医学殿堂里求生的独特资本。
然而,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复杂的微型社会。这里有不成文的规则,有隐形的阶梯,有除了课本知识之外,需要慢慢领悟的“生存法则”。陆宇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吸水,但对于大学里那些更软性、更人际化的部分,他依然感到些许隔阂和懵懂。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四的下午。陆宇刚送完一波午餐高峰的外卖,趁着下午第一节没课,赶到图书馆,想抓紧时间啃完《有机化学》里最难懂的“旋光异构”章节。他在三楼僻静的西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很快沉浸在了碳原子和手性分子的世界里。
不知过了多久,他被旁边轻微的响动惊醒。抬头一看,邻座一个女生正有些焦急地翻找着书包,桌上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系统解剖学》图谱和笔记本,旁边还放着一杯泼洒了一半的奶茶,褐色的液体正顺着桌沿滴落,险些沾到那本昂贵的图谱上。
陆宇下意识地从自己包里拿出一包纸巾递过去。“同学,先用这个擦一下吧。”
女生抬起头,脸上带着懊恼和感激交织的神情。“谢谢!太不小心了。”她接过纸巾,迅速清理着桌面。陆宇注意到,她笔记本上的字迹清秀工整,旁边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详细的标注,解剖图谱上也贴着密密麻麻的标签,显然学习极为用心。她看起来比陆宇稍大一些,气质沉静,眉眼间带着一种聪慧和韧劲。
“没关系。”陆宇应了一句,准备继续看自己的书。
“咦?你不是…那个经常送外卖的同学吗?”女生一边擦着桌子,一边略带好奇地打量了一下陆宇,“好像是临医专业的?我好像在学校快递点附近看到过你几次,跑得风风火火的。”
陆宇有些意外,没想到自己这个“蓝骑士”还挺显眼。“是的,我叫陆宇,临医一班的新生。”
“苏晚晴,临医二班,比你高一届。”女生微笑着自我介绍,笑容温和,让人如沐春风。陆宇想起来了,这就是上次在形态学楼解剖实验室门口,他送酸菜鱼米饭遇到的那个学姐,新生代表。
“苏学姐好。”陆宇连忙打招呼,心里有点拘谨。毕竟对方是成绩优异的学姐。
“别客气。”苏晚晴整理好桌面,看了看陆宇摊开在桌上的有机化学课本和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在看旋光异构?这部分确实挺抽象的。”
“是啊,感觉有点绕不过来。”陆宇老实承认。
“我去年学的时候也头疼了好久。”苏晚晴仿佛想起了自己当时的窘境,笑了笑,“后来发现,光靠看书不行,得结合模型或者动画来看。图书馆电子资源里有相关的分子模型软件,你可以试试,直观很多。还有就是,这部分跟后面的糖类、氨基酸化学紧密相关,现在学扎实了,后面会轻松不少。”
几句简单的点拨,让陆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之前只知道埋头苦读,却没想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谢谢学姐指点!”陆宇由衷地道谢。
“举手之劳。”苏晚晴摆摆手,随即语气变得认真了些,“不过,陆宇学弟,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学姐请说。”
“我观察过你几次,知道你兼职很辛苦,也很佩服你的自立。”苏晚晴措辞谨慎,但很真诚,“不过,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大一打基础的阶段。解剖、生化、生理,这些都是硬骨头,需要投入巨量的时间。送外卖这种兼职,体力消耗大,时间碎片化,长期下去,我担心会影响你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陆宇沉默了一下。他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陈浩也提醒过他。但经济压力是现实存在的。
苏晚晴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轻声说:“大学里其实有很多更适合医学生的‘兼职’方式。比如,学校设有各类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金额都不小,如果能拿到,比送外卖划算得多,也更能促进学习。还有就是,可以尝试申请做一些基础课助教(虽然大一机会少,但可以提前准备)、或者参与老师的一些科研项目(打打下手,整理数据),虽然钱可能不多,但对长远发展极有好处,还能学到真东西。”
她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图书馆的勤工俭学岗位虽然抢手,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特别是有些需要晚上值班的时段,反而竞争小一些,而且工作环境安静,完全可以边值班边学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的医途,从复读开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