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如同失控的藤蔓,在2003年春天的北京疯狂蔓延,迅速缠绕、收紧,将这座超大型城市拖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停滞的非常状态。林雪和徐航位于海淀区的那套租来的两居室公寓,原本只是他们归国初期临时的落脚点,此刻却仿佛成了惊涛骇浪中一座孤悬的、需要全力守护的“避难所”。
四月初,随着疫情数据的持续攀升和不明传染链的不断出现,北京市政府终于采取了极其强硬且史无前例的管控措施。一道无形的命令如同落闸,瞬间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运行逻辑。
最先到来的是高校停课的通知。徐航原本联系好的、准备进行短期博士后研究的实验室,接到了学校的紧急通知:所有非必要的科研活动暂停,实验室关闭,人员尽量减少流动。他站在已然清冷的实验室大楼外,看着封条被贴上,心中一片茫然。科研的节奏被强行打断,归国后事业的起步尚未开始,便已陷入了停滞。
几乎同时,林雪也收到了她刚刚拿到Offer的那家外资咨询公司的邮件。邮件措辞谨慎而官方,宣布即日起启动“业务连续性计划”,所有员工实行居家办公(SOHO),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并要求员工尽量减少外出,每日上报健康状况。她的职业生涯,尚未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正式展开,便以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在这间略显凌乱的公寓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时断时续的拨号网络,仓促地开始了。
城市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强行按下了暂停键。昔日喧嚣的中关村大街变得门可罗雀,公交车空荡荡地驶过,地铁站入口罗雀,只有零星几个“全副武装”的乘客匆匆上下。商铺大门紧闭,玻璃门上贴着“暂停营业”的告示。餐馆禁止堂食,偶尔有外卖员骑着自行车,戴着厚厚的口罩,像执行特殊任务一样穿梭于空旷的街道。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笼罩着城市,唯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救护车凄厉的鸣笛声,尖锐地刺破这片寂静,提醒着人们危机近在咫尺。
林雪和徐航的日常生活,被压缩在这套不足七十平米的公寓空间内。每天早晨,他们不再是匆忙出门,而是第一时打开电脑和电视,追踪着疫情的最新通报。屏幕上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和死亡病例,像沉重的铅块,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和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通过MSN和国内的同学、同事交流,彼此传递着有限的信息,也互相打气,但言语间都难掩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XX小区又发现一例,整个单元都被封了!”
“听说地坛医院已经住不下了……”
“我们公司有个同事的家属被隔离了,现在大家都人心惶惶。”
这些碎片化的坏消息,通过网络和电话线汇聚到他们这间小小的公寓,加剧了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立感和无力感。他们感觉自己仿佛身处风暴眼,虽然暂时安全,却被巨大的、失控的灾难漩涡紧紧包围。
然而,在这种普遍的停滞和恐慌中,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控制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力度,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社区,成为了这场抗疫战争最前沿的堡垒。
一天上午,门铃罕见地响起。林雪和徐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透过猫眼,他们看到门外站着几位戴着红袖章、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人,为首的是社区居委会的王主任,一位五十多岁、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大姐,此刻她的眼神却异常严肃。
林雪小心地打开一条门缝。
“小林,小徐,在家就好。”王主任的声音隔着口罩显得有些沉闷,但语气不容置疑,“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我们社区现在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们来做个登记,了解一下情况,还要给你们测个体温。”
她身后一位工作人员拿着登记本和笔,另一位则拿着一个略显笨重的红外额温枪。
“家里几口人常住?最近有没有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有没有接触过从广东、山西回来的人?或者疑似、确诊病例?”王主任的问题一连串地抛出,语速快而清晰。
林雪和徐航一一如实回答,配合地测了体温。
“36度5,正常。”测体温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数据。
“好。”王主任点点头,从随身的文件夹里拿出两张塑封的卡片,“这是你们的临时出入证,每户每两天可派一人凭此证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每次不超过两小时。进出小区大门都要出示、登记。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要外出!”
她将出入证递过来,又补充道:“每天早晚自己测体温,有异常立刻向居委会报告!垃圾放在门口,会有专人统一处理。有什么生活困难,也可以跟我们说。”
交代完毕,王主任一行人又匆匆赶往下一户。整个过程高效、机械,带着一种战时状态的紧张感。那两张薄薄的出入证,成了他们与外界有限联系的唯一凭证,也像一道无形的栅栏,将他们牢牢地限定在这座“孤岛”之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三江奔流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