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的城东项目BIM运维中心,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显示屏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苏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延迟时间:300秒”,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昨晚技术部排查到凌晨,仍没找到延迟根源,而德国团队要求的“实时性≤60秒”,是零碳项目运维的硬性指标,若今天解决不了,会影响中期验收评分。
“苏工,要不先试试数据库分片?把能耗数据按时间段拆分,查询速度能快一倍。”技术部的小王揉着通红的眼睛,手里攥着数据库优化方案,“我昨晚模拟过,分片后延迟能降到120秒,再优化索引,说不定能到60秒。”
林晓雅抱着刚打印的“传输协议日志”跑进来,头发上沾了点碎纸:“苏工,顾总刚才发消息,说他已经联系了阿里云的技术专家,半小时内到,专门帮咱们查传输问题。还有,伴手礼早上送到工作室了,我让陈曦先清点,没问题的话下午就能打包。”
苏晚刚想点头,就听到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顾沉舟拎着两个保温袋走进来,身上带着外面的凉意,手里还抱着一摞技术手册:“刚从阿里云总部过来,给你带了阿姨做的荠菜肉包,还有热豆浆,你昨晚没睡好,先垫垫。”他把一本《MQTT协议优化指南》递给苏晚,“阿里云的张专家说,能耗监测用的MQTT协议,可能是心跳包间隔太长导致延迟,让咱们重点查这个。”
苏晚接过豆浆,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里。她翻开手册,顾沉舟用红笔在“心跳包间隔建议值”那页画了线:“默认300秒,优化后可设为30秒,实时性能提升80%。”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底带着暖意——从最初应对张涛干扰时的“双保险”,到如今排查技术问题的“精准预判”,他总能提前找到关键突破口,却从不会越界替她做决定,只在她需要时递上最有用的支持。
上午八点半,阿里云的张专家准时抵达。他接过传输协议日志,快速浏览后指向其中一行:“你们看,MQTT协议的心跳包间隔设为300秒,数据要等300秒才会主动推送,这就是延迟的根源。把间隔调到30秒,再开启‘边缘节点缓存’,让数据先存在工地的边缘服务器,再同步到云端,延迟能控制在60秒以内。”
克劳斯凑过来看日志,点头附和:“在德国的零碳项目里,我们都用20-30秒的心跳包间隔,还会在现场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减少云端传输压力。你们工地的东侧刚好有空地,可以装一个边缘服务器,不仅能解决延迟,还能备份数据,防止云端故障。”
顾沉舟立刻拿出手机,联系设备供应商:“让你们送一台边缘服务器过来,配置要够运行能耗监测模块,中午十二点前必须到工地,运费我这边出,加急。”挂了电话,他对苏晚说:“我已经让技术部准备安装脚本,服务器到了就能部署,不会耽误测试。”
苏晚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安排,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顾氏办公室的场景——那时他拿着风荷载报告,冷静指出她计算中的一个小偏差,如今面对技术难题,他依旧保持着这种“冷静预判+快速执行”的风格,只是多了几分对她的细致关怀,比如记得她爱吃荠菜肉包,知道她熬夜后需要热饮。
上午十一点,边缘服务器送达。技术团队快速部署,调整MQTT协议参数,将心跳包间隔设为30秒,开启边缘缓存。苏晚盯着显示屏上的延迟时间——从300秒降到120秒,再到60秒,最后稳定在32秒,远低于60秒的要求。
“成功了!”小王激动地喊出声,“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对接完全同步,曲线没有任何断层!”
克劳斯拿出平板电脑,连接平台测试:“在德国的运维标准里,32秒的延迟已经是优秀水平!我会立刻把这个结果发给米勒总监,让他放心,咱们的运维平台完全符合国际要求。”
中午的工地食堂里,顾沉舟拿出手机,点开婚纱设计师发来的最终版婚纱照片:“你看,裙摆的碎钻加得很精致,不会太张扬,在灯光下刚好能反光,和紫藤花刺绣呼应。下周六试穿,咱们顺便把婚礼上播放的BIM动画确定下来,技术部说已经剪好了初版,大概3分钟,涵盖从设计到施工的关键节点。”
苏晚看着照片里的婚纱,嘴角忍不住上扬:“比我想象的还好看!伴手礼都到了吗?我妈昨天还问,想提前给亲戚们送几份。”
“陈曦已经清点完了,共300份,每份都装了BIM明信片和小摆件,下午就能让司机送一部分到你家。”顾沉舟给她夹了一块红烧肉,“对了,新家的紫藤花又长了不少,师傅说婚礼前肯定能开花,到时候咱们在花架下拍几张合照,放进婚礼相册里。”
下午两点,运维中心突然接到发改委的通知——下周将进行城东项目的中期验收,重点检查“能耗监测实时性”“可再生能源占比”“碳足迹核算”三项指标,需要提前准备佐证材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星脉之心破渊者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