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重点立刻转移。
韩笑指挥几名探员,对那根巨大的罗马柱进行地毯式检查。
他们动用强光手电,几乎将脸贴到冰凉的石面上,
仔细检查每一寸纹理,寻找任何可能的撞击凹坑或金属残留痕迹。
然而,半小时过去了,罗马柱表面除了岁月留下的天然裂纹和装饰性沟槽外,一无所获。
“看来,目标在水晶灯上。” 韩笑抬头望向那悬挂在十几米高空的、
由无数个折射面构成的“光之丛林”,深吸了一口气。
那吊灯结构极其复杂,由数百个大小不一、
形状各异的水晶棱柱、珠串和托盘组成,在灯光下本身就如同一座令人眩晕的迷宫。
要从中找到一颗小小的弹头,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极其危险。
“需要搭建脚手架吗?” 老姜问道。
“来不及了,” 韩笑摇头,“…而且动静太大,容易造成二次破坏。”
就在这时,林一提出了一个更巧妙的方法。
他从勘察箱中取出一个带有可调节焦距和滤镜的强力手持放大镜,以及一把特制的、带有磁性吸头的长柄镊子。
“不需要全部拆卸。” 林一解释道,
“…根据弹道延长线,子弹最可能击中的是吊灯面向音乐廊东侧的特定区域。我们可以先在地面进行光学观察。”
他请人搬来一架 人字梯,爬到足够高度,
然后 调整放大镜的焦距和角度,利用吊灯自身的光源,
开始对推测区域的水晶组件,进行逐寸的、极其细致的镜面反射检查。
这是一个考验耐心和眼力的精细活。强光下,
水晶的无数个折射面 如同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
林一必须屏住呼吸,排除所有干扰,寻找那一丝不和谐的、属于金属的黯淡光泽或者极细微的撞击裂痕。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厅里只剩下巡捕们轻微的脚步声和远处传来的模糊询问声。
韩笑站在梯子下,仰头看着林一,能清晰地看到他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和因长时间聚焦而微微颤抖的手臂。
突然!
林一的动作停住了!他的目光 死死锁定在吊灯中部、
一个朝向二楼音乐廊的、由几片大型水晶叶片托起的 碗状水晶灯罩的内侧边缘!
“找到了!” 林一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但依旧保持着一贯的冷静。
“…灯罩内侧边缘,有新鲜的撞击豁口!旁边……嵌着一颗变形严重的金属物体!是弹头!”
所有在场的人都精神一振!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提取。弹头嵌在光滑且易碎的水晶之间,
位置刁钻,操作空间极其有限,稍有不慎,
就可能导致弹头掉落摔坏,或者损坏珍贵的水晶组件。
林一小心翼翼地 调整着那把特制长柄镊子的角度,
他的手指稳如磐石,动作轻柔得如同在进行显微手术。
他先用镊子的磁性吸头轻轻接触弹头,确认吸附牢固,
然后极其缓慢、平稳地将弹头从水晶的夹缝中“撬”了出来!整个过程中,他没有碰到任何一片水晶!
当那颗已经扭曲成蘑菇状的、带着烧灼痕迹和少量水晶碎屑的黄铜弹头,
被林一稳稳地放入铺着柔软绒布的证物盒中时,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松了一口气。
科学的力量,再次于混沌中指明了方向。
就在林一全力寻找弹头的同时,韩笑展开了另一条战线的工作——询问目击者。
在临时设置为询问点的、相邻的“翡翠厅”里,气氛同样压抑。
惊魂未定的宾客们三三两两地坐着,有的低声啜泣,有的目光呆滞,有的则焦躁不安。
韩笑选择了几个在枪响时处于不同位置、视角可能较好的关键人物,进行单独问询。
然而,结果却令人沮丧,仿佛陷入了一场“罗生门”。
? 一位紧挨着拉脱维亚代表团的法国商会代表(距离最近):
“…太快了!我只听到一声巨响,然后就看到贝尔津什先生倒下了…
我…我好像看到二楼有个人影晃了一下,戴着帽子,看不清脸…然后就没了…” (提供了方向,但细节模糊)
? 一位站在舞池中央的美国记者(视角相对开阔):
“…枪声?我觉得声音有点闷,不像是从正上方传来的,好像…有点偏厅堂后部?
我当时正在看公使讲话,没太注意楼上…” (对声音来源的判断与物理推断相左)
? 一位在自助餐台附近与林一交谈过的震旦大学老教授(距离较远,但观察力可能较强):
“…老朽年迈,耳背眼花…只觉一声霹雳,人群大乱…至于枪手,实在未曾留意…
不过,枪响前片刻,老夫似乎瞥见二楼东侧帘幕,似有微动,还以为是侍应经过…”
(提供了帘幕晃动的细节,与林一观察吻合,但无法确定)
? 一位距离二楼楼梯口较近的英国洋行职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林一探案集:第一季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林一探案集:第一季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