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内,百官退朝的喧嚣声渐渐远去,只留下空旷大殿中的几缕回响。金色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投下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动,仿佛见证着历史的沉寂与新生。
刘禅并未返回后宫,他深邃的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四人——右丞相陆瑁、左丞相蒋琬、尚书令费祎、大司马大将军姜维。这四人,便是他如今最倚重,也是整个大汉王朝的擎天之柱。
“众卿,随朕来。”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以往的沉稳与决断。
他没有选择威严的正殿,而是领着四人,穿过侧廊,来到了一处名为“思政轩”的偏殿。这里是刘禅时常与先丞相诸葛亮密谈国事之所,殿内陈设简朴,唯有墙上悬挂的一幅《隆中对》地图,默默诉说着大汉王朝的初心与宏愿。
宦官们悄无声息地奉上香茗后,便躬身退下,并带上了厚重的殿门。整个思政轩内,只剩下君臣五人,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感。
“都坐吧。”刘禅示意道,自己则率先在主位坐下,但他的坐姿并非慵懒的倚靠,而是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他此刻的高度专注。
四人谢恩后,依序落座。气氛庄重,却又暗流涌动。他们都清楚,朝堂之上那场石破天惊的宣告,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艰难的,是如何将那宏伟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人事。
“右丞相,”刘禅的目光,首先落在了陆瑁身上,“新政之要,在于得人。今日,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三省六部,该由何人来执掌,方能不负先帝,不负天下?”
陆瑁、蒋琬、费祎、姜维四人对视一眼,心中皆是波澜起伏。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将决定无数官员的命运,更将塑造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汉政治格局。
陆瑁站起身,对着刘禅躬身一揖,然后缓缓开口:“陛下,臣以为,新政初立,三省长官的人选,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德才兼备,更需要对新政有深刻的理解与绝对的忠诚。此三人,将是新政的基石。”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身旁的蒋琬:“中书省,掌决策、草拟诏令,乃政令之源头。其长官,需有总揽全局之能,处事稳健,思虑周全,且德高望重,能服众心。放眼朝堂,左丞相公琰,实为不二人选。”
蒋琬闻言,神色一动,想要起身谦逊,却被陆瑁用眼神制止。
陆瑁继续道:“公琰辅政多年,于国策民情,了如指掌。由他执掌中书省,以其稳重之风,可保新政在制定之初,便能立足于稳,不至于因操之过急而生乱。且公琰在士人之中,素有清誉,由他来草拟诏令,亦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士林的反弹。”
刘禅闻言,缓缓点头。蒋琬的稳重与声望,确实是中书令这个位置最需要的品质。他看向蒋琬:“公琰,右丞相所言,亦是朕心之所想。中书省的担子,你可愿为朕挑起来?”
蒋琬深吸一口气,站起身,郑重行礼:“陛下、右丞相谬赞。臣才疏学浅,恐难当此大任。但陛下既有旨,新政又关乎国本,琬,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刘禅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有公琰在中书,朕心安矣。”
接着,陆瑁的目光转向费祎:“尚书省,总领六部,承上启下,乃政令执行之枢纽。其长官,需有通达之智,敏锐之察,处事高效,调和鼎鼐。尚书令文伟,便是此任的最佳人选。”
费祎微微一笑,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陆瑁继续分析道:“文伟执掌尚书台多年,于各部曹司事务,了然于胸。其人聪颖过人,断事如神,往往能在纷繁复杂的政务中,迅速抓住要点,一日所理,可抵他人十日之功。尚书省下辖六部,千头万绪,非文伟这等奇才,难以驾驭。由他执掌尚书省,可保陛下与中书省之政令,能够不打折扣,高效地推行至全国各地。”
刘禅对费祎的能力,向来深信不疑。无论是出使东吴,还是处理朝中繁杂的政务,费祎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干。
“文伟,尚书省,朕就交给你了。六部之事,千头万绪,皆需你来统筹。你可有信心?”刘禅问道。
费祎起身,长揖及地,言辞间既有从容,又有担当:“为陛下分忧,乃臣子本分。祎,必将竭尽所能,使尚书省运转如意,使六部各司其职,绝不辜负陛下与两位丞相的信任。”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陆瑁自己身上。中书、尚书皆已有人选,那么,拥有“封驳”大权,作为新政最后一道保险的门下省,该由谁来执掌?
陆瑁沉默片刻,再次开口,声音无比坚定:“陛下,至于门下省,臣,请自任其长!”
此言一出,蒋琬、费祎、姜维三人皆是一惊。他们原以为,陆瑁会继续以右丞相之名,总揽全局。却没想到,他会选择进入三省的体系之内,并且是选择这个看似权力不如中书、事务不如尚书繁忙,却至关重要的审核职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醉爱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醉爱小说网!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辅佐汉室,重振三国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