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风裹着湿冷,像无数细针钻进衣领,把老城的街巷吹得愈发萧瑟。岐仁堂的木门虚掩着,药香混着陈皮的温润、甘草的甘甜,在寒风里酿出一片暖意。岐大夫正坐在案前,指尖捻着一枚晒干的紫苏叶,目光落在窗外蜷着身子晒太阳的老人们身上,忽然听见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伴着断断续续的喘息。
“岐大夫!岐大夫救命啊!” 门被撞开,一个中年男人扶着位老者跌进来,脸上满是焦灼。老者被安置在椅上,脑袋歪着,胸口剧烈起伏,每喘一口气都像拉风箱似的,喉咙里呼噜呼噜响,像是有吐不尽的痰。他面色苍白得像张纸,嘴唇却泛着淡淡的青紫,眼皮半耷拉着,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
“快,先让老人家顺顺气。” 岐大夫起身扶住老者后背,指尖刚触到他的衣服,就觉出一片冰凉,连带着皮肤都透着寒气。他伸手搭在老者腕脉上,指下脉象沉细无力,像风中残烛,稍不留神就可能熄灭。再看舌苔,厚厚的一层白腐苔,边缘还裂着几道细纹,像是久旱的土地。
中年男人是老者的儿子王建国,擦着额头的汗急声道:“岐大夫,我爸今年八十一了,前几天降温没留神,受了点风寒,开始咳嗽气喘。本来以为吃点感冒药就好,谁知越来越重,这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大便还稀稀拉拉的,浑身没力气,刚才差点喘不上气来!”
岐大夫缓缓松开手,又掀开老者的眼皮看了看,轻声问:“老人家平时是不是总觉得怕冷?手脚也不暖和?”
王建国连连点头:“对对对!我爸年纪大了,冬天总说手脚凉,穿再多都没用,平时胃口也一般,消化不好。这次一着凉,直接就垮了。”
岐大夫沉吟片刻,对王建国道:“你父亲这病,不是简单的风寒感冒。《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老人家年事已高,元阳本就衰弱,肾阳不足,脾胃运化也弱,这是‘内伤’的根本。如今又感受风寒之邪,外邪闭阻肺气,就成了‘外感’。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被闭,就咳嗽气喘、痰咳不出;肾阳是人身真火,火不暖土,脾胃运化失常,就胃纳不思、大便溏薄。这是典型的上闭下脱之危症——上闭是外邪束肺,下脱是元阳亏虚,稍有不慎,阳气外脱,后果难料啊。”
王建国听得脸色发白,抓住岐大夫的手哀求:“岐大夫,您一定要救救我爸!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能治好他的病!”
“放心,既然来了岐仁堂,我定会尽力。” 岐大夫安抚道,“《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方本是治少阴外感,扶阳解表之法。你父亲元阳不足,风寒直中少阴,正合此方之意。麻黄辛温,能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解上闭之困;熟附子辛甘大热,补命门真火,固下脱之阳;细辛辛温走窜,既能助麻黄散表寒,又能助附子温肾阳,三者合用,温阳散寒、开闭固脱,正好对应上闭下脱之症。”
他顿了顿,又道:“但老人家下脱之势已显,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恐难兼顾固脱。景岳贞元饮以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主,熟地黄滋肾阴、填肾精,当归补血和血,《神农本草经》言当归能‘治咳逆上气’,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本草纲目》说它能‘治伤脏咳嗽’,三者合用,可滋肾培本、纳气固脱,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相合,一表一里,一开一固,正好是开手太阴以治表,摄足少阴以培本,标本兼顾。”
说罢,岐大夫提笔在处方笺上写道:生麻黄3克,熟附子3克,北细辛1克,大熟地黄15克,当归9克,炙甘草3克。写完递给王建国:“快去抓药,加水煎服,一剂分两次,温温的给老人家喝,服药后让他盖被稍卧,可能会出点汗,切记不可吹风。”
王建国接过处方,如获至宝,转身就往外跑。岐大夫又叮嘱:“煎药时,附子要先煎半小时,去其毒性,细辛用量虽轻,却能直达病所,不可多加。” 王建国连连应着,脚步不停消失在寒风中。
老者在椅上昏昏沉沉睡了过去,岐大夫取来一件厚棉袄盖在他身上,又倒了杯温水放在旁边。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老者苍白的脸上,添了几分暖意。
傍晚时分,王建国搀扶着老者再次来到岐仁堂,这次老者精神好了许多,虽然还有些虚弱,但呼吸已然平稳,不再像上午那样急促喘息。他面色透出淡淡的微黄,眼神也清亮了些,看到岐大夫,还能微微点头致意。
“岐大夫,太神了!” 王建国激动地说,“我爸喝了药没多久,就出了一身汗,汗一出,喘气就顺多了,刚才还吃了小半碗粥呢!”
岐大夫再次搭脉,左脉弦细,右脉弦滑,舌苔薄了许多,黄白相间,裂痕仍在,便笑道:“脉象较前有力,舌苔渐退,上闭下脱之象已除,外邪渐散,阳气渐复,这是好转之兆。只是肺中仍有痰浊未清,脾胃运化尚弱,不宜再用重剂,需改用轻剂宣肺化痰、纳气培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岐大夫的悬壶故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