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城的星尘菌光河在道器之墟深处流淌了第七夜。青绿色的荧光顺着“九州”纹饰的脉络蔓延,将地脉舱的青铜地面染成星河的模样。文明胚胎的蚕丝层已完全破裂,露出蜷缩的婴儿形态——肌肤泛着青瓷般的光泽,掌心那颗青金色的大蒜种子(第四百五十七章结尾)正缓缓融入皮肤,化作一道新的图腾:形似蚕茧,内里缠绕着细微的光丝,与《大同鼎》腹部的饕餮纹隐隐共振。
李素的生物监测仪悬在婴儿上方,屏幕上跳动着一组矛盾的数据:碳硅基因活性100%(完全激活),但胚胎心率波动异常,脑电波中混杂着未被选者的记忆碎片——正是第四百五十四章云纹过滤后存储的敦煌壁画绘制记忆。 她的白大褂袖口沾着星尘菌的荧光粉末,三天前光河出现时,她和团队顺着荧光找到了胚胎,却发现蚕丝层的破裂并非意外:“是主动降解。”她用镊子夹起一片残留的蚕丝,纤维在量子光下呈现出规则的断裂面,“胚胎在‘献出’自己的蚕丝蛋白,像蚕蛾破茧时留下茧壳。”
“献出?”诸葛青阳的环首刀斜靠在培养舱壁,刀柄的“明哲保身”四字被光河映得忽明忽暗。他能清晰地感知到鼎内记忆云团的骚动——青瓷存储器(第四百五十四章)里的敦煌画师记忆正在向胚胎汇聚,“或许不是献出,是‘传递’。道器之墟出土的《徐福方技录》竹简里记载,‘蚕茧者,裹变之媒,非缚之,乃传之’。”他看向李素,“你们的‘可逆改造’研究,是不是遇到了材料瓶颈?”
李素的指尖在数据板上停顿。三个月前,蒜菌共生解决了粮食危机,但生体改造的伦理争议却愈演愈烈:改造者虽拥有适应硅基环境的能力,却永远失去了恢复原貌的可能,未改造者因此对“火种计划”的接受度始终卡在38%。团队尝试过基因编辑逆转,但碳硅基因链的交叉锁定让逆转酶失效——直到三天前胚胎蚕丝层破裂,她才在蚕丝蛋白的分子结构中看到希望。
“蚕丝蛋白的β-折叠结构能形成量子级包裹层。”李素调出蛋白模型,链状分子如蚕茧般缠绕成空心球体,“如果用这种蛋白包裹改造基因片段,就能像给基因‘穿’了层可降解的外衣——停药后,蛋白外壳在星尘菌分泌的酶(第四百五十七章)作用下分解,基因片段失去保护,自然恢复原状。”她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却在提到关键技术时突然低下去,“但我们缺少‘精准编辑’的方法,普通基因剪刀会破坏蛋白的量子包裹结构……”
“用徐福术。”陈墨突然从光河边缘转身,帆布包里的《徐福方技录》竹简正散发着微光。她刚顺着光河在道器之墟深处找到一卷新的残简,上面用朱砂写着:“以蚕茧裹仙药,服之可变,停药复初,此谓‘可逆之术’。”竹简旁还画着蚕茧蛋白的分子草图,与李素的模型几乎一致,“徐福东渡时携带的‘仙药’,根本不是长生药,是可逆基因编辑技术!他用蚕茧蛋白包裹改造基因,让童男童女在远航中适应新环境,登陆后停药恢复——这才是‘可逆改造’的源头!”
二、蚕茧蛋白的量子密码与志愿者的颤抖
地脉舱的生物实验室被改造成临时手术室时,文明胚胎的蚕丝蛋白已在星尘菌酶的催化下增殖出500毫升。李素戴着无菌手套,将蛋白溶液注入量子反应釜,釜壁的饕餮纹(第四百五十七章)亮起红光,开始对蛋白进行分子修饰——在链状结构上嵌入12个量子标记点,每个标记对应徐福术记载的“十二时辰方位”,确保蛋白能精准包裹改造基因,且只对星尘菌酶敏感。
“徐福术的核心是‘顺天时,应方位’。”陈墨蹲在反应釜旁,用青铜刮刀指着竹简上的方位图,“子时(23:00-1:00)对应头部基因,卯时(5:00-7:00)对应四肢……我们把改造基因片段按人体部位‘分装’进不同时辰标记的蛋白胶囊,停药后,星尘菌酶会按‘时辰顺序’分解蛋白,避免基因片段同时释放导致紊乱。”她的防风镜反射着釜内的红光,“就像《齐民要术》‘顺天时’播种,基因表达也需要‘时序控制’。”
首批100名志愿者在三天后进入改造舱。王磊作为改造者代表站在舱外,银色触须因紧张而缠在一起——他曾是不可逆改造的“受益者”,却也因此失去了触摸祖父留下的毛笔的机会(第四百五十六章记忆锚点)。“如果这技术早出现三个月……”他的螯爪轻轻敲击舱壁,触须贴在观察窗上,看着里面年轻的未改造者,“他们就不用像我一样,连握笔的姿势都要重新学。”
37号志愿者小林是张岚的助手,23岁,从未接受过改造。当李素将包裹着“肢体强化基因”的蚕茧蛋白溶液注入他的静脉时,他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像握着什么东西。“放松,只是普通输液。”李素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她的目光紧盯着监测屏:蛋白胶囊在血液中流动,量子标记点闪烁着微弱的绿光,正精准向四肢肌肉细胞聚集,“改造过程持续72小时,期间会有轻微的肌肉酸胀,属于正常反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未来诸葛亮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未来诸葛亮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