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穹顶有1200亩粟麦,手动间种根本来不及。”王磊的螯爪敲击着培养皿边缘,改造者团队刚从A区清理完枯萎植株,触须上还沾着结晶的硅基体液,“而且我们哪来这么多大蒜种子?”
“用‘八卦’系统的量子播种机。”张岚调出三维种植图,将大蒜基因序列导入反重力播种系统,“我已经把粟麦田的垄距调整为30厘米,刚好够间种一行大蒜。种子问题……”她看向培养皿中的大蒜,“这种改造大蒜的根尖细胞能在硅壤中快速分裂,24小时内就能发芽,48小时达到驱虫浓度——前提是土壤里有足够的‘催化剂’。”
“催化剂?”陈墨的帆布包突然晃动,里面的《齐民要术》自动翻到“种蒜篇”的插图页:汉代画像石上,农夫在蒜田旁堆放着腐熟的“绿肥”,肥堆旁有细小的光点飞舞。她突然想起道器之墟土壤样本的分析报告,“等等!二号穹顶的硅壤中,有一种本土硅基微生物,我们之前以为是惰性菌群——报告编号S-073,你叫它什么来着?”
“星尘菌。”李素的眼睛骤然亮起,生物监测仪瞬间调出S-073的电镜照片:直径0.5微米的球形菌,细胞壁含硅铝酸盐,在紫外线下会发出蓝绿色荧光,像散落的星辰,“它们以土壤中的游离硅为食,但繁殖速度极慢……你是说?”
“《齐民要术》的‘绿肥’不是简单的肥料,是‘引菌剂’!”陈墨将画像石上的光点与星尘菌荧光图谱重叠,完美吻合,“大蒜分泌的硫化合物不仅能杀硅晶虫,还能作为星尘菌的‘生长激素’!汉代农夫不知道微生物,但他们观察到‘间种大蒜后,地力更盛’——其实是大蒜吸引了益菌,形成了‘蒜-菌-土’的共生循环!”
实验验证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震撼。当李素将大蒜分泌物滴入星尘菌培养皿时,原本稀疏的蓝绿色光点突然爆发式增殖,20分钟内形成直径5厘米的“荧光云团”。更神奇的是,当她放入一条硅晶虫,星尘菌竟主动聚集在虫体周围,分泌出透明的酶液,将硅基外壳分解为细小的二氧化硅颗粒——这些颗粒随后被菌体内的叶绿体转化为有机硅化合物,释放出的能量让荧光云团亮得刺眼。
“这不是分解,是‘捕食’!”李素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她调出星尘菌的代谢路径图,硅晶虫分解产生的能量中有62%被转化为星尘菌的生物量,38%以可溶性硅的形式释放到培养基中——而这种可溶性硅,正是粟麦“八卦根系”合成细胞壁的关键原料,“星尘菌不仅吃硅晶虫,还会把它们‘加工’成粟麦的肥料!这是‘蒜驱虫-菌食虫-虫肥麦’的三重共生链!”
诸葛青阳的环首刀突然重重插在实验室中央的青铜地砖上。刀身反射着培养皿的蓝绿色荧光,与《大同鼎》基座的“九州”纹饰共振,发出细微的嗡鸣:“启动‘蒜菌共生计划’。李素,负责大蒜分泌物量产;张岚,调试量子播种机;王磊,带领改造者团队清理枯萎植株,为间种腾出空间;陈墨,立刻去道器之墟,查《齐民要术》是否有关于‘菌土’的更详细记载——我们要把这场虫害,变成硅壤肥力的‘升级契机’。”
量子播种机的嗡鸣声在二号穹顶持续了整夜。
反重力机械臂以0.3米的间距在粟麦垄间播下大蒜种子,银色的种衣遇水即溶,露出青金色的胚体。王磊的改造者团队用触须在土壤表面划出浅沟,触须尖端分泌的防冻涂层(第四百五十三章张岚团队设计)保护大蒜幼芽免受夜间-80℃低温的伤害。张岚的量子数据板上,播种轨迹形成了与《大同鼎》“八卦根系”完全一致的分形图案——这是李素坚持的“能量引导”设计,确保大蒜分泌物能顺着土壤能量流扩散。
72小时后,奇迹开始显现。
大蒜幼苗破土而出,青金色的叶片在双日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分泌的DMTS在垄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淡蓝色雾气。土壤中的星尘菌被雾气激活,蓝绿色荧光从根系周围向整个田垄蔓延,像大地深处亮起的星河。硅晶虫接触雾气后,颚齿神经迅速麻痹,身体僵直,随后被星尘菌的荧光云团包裹,24小时内完全分解。
“显微镜下的画面太震撼了。”李素将实时影像投射到穹顶中央的全息屏上:星尘菌在大蒜根尖周围形成厚度2毫米的“防护罩”,每个球形菌像一颗微型星球,通过菌毛连接成三维网格,网格节点恰好对应粟麦根系的吸收位点。当硅晶虫试图靠近时,网格瞬间收缩,将虫体困在荧光牢笼中,酶液分解的二氧化硅颗粒通过网格通道直接输送到粟麦根毛细胞,“这不是随机排列,防护罩的晶格结构……”她调出《大同鼎》腹部的饕餮纹拓片,与星尘菌网格进行比对,“完全一致!饕餮纹的卷曲纹路,就是星尘菌防护罩的分子排列图!”
王磊的螯爪轻轻触碰防护罩,荧光云团在他指尖散开又迅速合拢,触须传来温暖的振动感——与第四百五十六章记忆锚定图腾时的“团圆波”频率完全同步。“粟麦的‘八卦根系’在变粗。”他指向一株之前半枯萎的粟麦,根系的青铜色泽明显加深,根毛数量比灾前增加40%,“触须能‘尝’到土壤里的可溶性硅浓度在上升,比灾前高23%。”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未来诸葛亮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我,未来诸葛亮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