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斯季-瑟索尔斯克每年有四个月被雪封死,剩下八个月则像一块泡胀的面包,在化学厂排出的热雾里慢慢发霉。伊凡·伊凡诺维奇提着一只人造革公文包,在第五号楼与档案馆之间的土路上来回七年,鞋底踩出的两条凹槽早已像铁轨一样嵌进泥里。凹槽尽头是档案馆的侧门,铁板上用红漆刷着“肃静”二字,漆层剥落,像结疤的伤口。门上的灯泡白天也亮,灯罩里堆满自杀的飞虫,影子投在地面,像一张被针钉住的黑网。他把钥匙插进锁孔时,总有一种错觉:不是他开门,而是门在吞咽他。
档案馆的前厅永远飘着潮布和浆糊味。女清洁工每天早上用一桶温水擦拭列宁半身像,水很快变成铁锈色,她就把水泼到窗外,让雕像的血丝渗进土壤。伊凡·伊凡诺维奇经过雕像时,习惯抬手扶正帽檐,其实那里没有帽子,只有一层灰。他得在打卡钟上把卡片插到底,再听“咔”一声脆响,那声音像骨头折断,证明他仍被计算在“生者”一栏。彼得罗夫娜坐在窗口后面织袜子,棒针相碰,发出轻快的嗒嗒声,她抬头冲他点头,眼睛却像两粒被冻住的苍蝇卵,没有焦点。
地下室的气味更浓:纸张、樟脑丸、霉斑,还有一种说不清的肉香,像煮过头的骨汤。伊凡·伊凡诺维奇负责1930—1940年区段的重新编目。上头说,要“优化历史”,把重复件挑出来送进粉碎机,好腾出架子放新经济区的统计表。粉碎机是德国货,刀片钝了,撕纸时发出哮喘般的呻吟,碎屑像雪片一样堆在麻袋里,晚上被卡车拉到河边烧掉。烟升起来,与化学厂的废气混在一起,给整座城罩上一层塑料膜,太阳看上去像一枚被腌坏的蛋黄。
星期一上午,他爬进最里侧的排架。那里灯泡坏了,光线像被老鼠啃得参差不齐。他抱着一摞发黄的卷宗,弯腰穿过铁架隧道,忽然踢到一只硬纸盒。盒子被胶带缠得严严实实,标签上用紫色墨水写着“1937-0”。墨水已渗进纤维,像干掉的紫血。他愣住:按照编目规则,年份后绝不可能出现“0”号。他四下看,只有一排排沉默的夹子,像竖着的墓碑。鬼使神差,他蹲下去,用钥匙划断胶带,掀开盒盖。
里面躺着一份档案,灰色封皮,比通用尺寸略大,摸上去温热,像刚出炉的砖。他翻开第一页,纸面抖出一股陈年的檀香味,却混着新鲜血腥。第一页贴着一张老照片:广场、人群、列宁像。人群仰头,像被无形的绳子勒住喉咙;雕像底座旁却蹲着一个矮小的影子,背对镜头,肩线模糊,仿佛随时会溶进石基。照片下角印着一行褪色的字:摄于1936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注意阴影部分不符合光学原理。伊凡·伊凡诺维奇眯眼,果然,影子投在相反方向,像有人把底片翻了面。
第二页是手写报告,字迹瘦长,像被门缝夹过的手指:
“观察者不是人,也不是鬼。观察者是那些渴望成为旁观者的人最终成为的东西。他们不再参与,不再被计数,不再对痛苦或喜悦产生比例感。他们存在的目的仅是观看,并在无人阅读的文件里留下观看的痕迹。实验表明,当羞耻达到阈值,受试者会自发放弃面部特征,以换取全景视角……”
字迹在这里中断,纸面隆起一道沟壑,仿佛写字的人被抽掉了脊椎。伊凡·伊凡诺维奇喉咙发干,他想起自己昨晚的梦:他站在床边,看见自己蜷缩在被褥里磨牙,喉咙里发出细小的、拉锯般的声音。那声音和粉碎机的喘息一模一样。
他合上档案,想把它塞回盒子,可盒子不见了。脚边只剩一滩冷灰,像烧过的信。他抱着档案爬出排架,灯泡忽然亮了,白光打在他手背上,血管根根分明,像冻僵的蚯蚓。彼得罗夫娜站在通道口,棒针停在半空,毛线垂下来,像一条白色的舌头。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她声音压得很低,却压不住尾音的颤抖。
“编目错误,准备销毁。”伊凡·伊凡诺维奇挤出笑,肌肉像湿纸一样贴在骨头上。
彼得罗夫娜盯着档案封面,瞳孔收缩成针尖。“放回去,”她嘶声说,“有些文件不是给我们看的。”她说话时,嘴角飘出一缕白雾,好像屋里温度瞬间降到冰点。
那天夜里,他回到斯大林大道47号。楼道灯坏了,他数着台阶往上爬,数到第五层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也数着台阶:一、二、三……他猛地回头,黑暗里空无一人,只有自己的呼吸在墙上撞出回声。进门后,他把档案塞进抽屉,用熨衣板压住,又搬来一箱未拆封的《真理报》压在上面。做完这些,他发现自己手心全是汗,却冰凉得像化开的雪。
厨房水龙头滴水,节奏精确:三长两短,停半拍,再重复。他蹲下去,打开柜门,捕鼠夹上夹着半截尾巴,血已发黑,尾尖却在抽搐,像微型钟摆。他忽然想起报告里那句话:“当羞耻达到阈值……”一股尖锐的羞耻从胃里升起——他今天又在领导面前赔笑,笑得像被钳子扳开的罐头。他抬手摸脸,脸皮粗糙,却软得随时会掉渣。他蓦地渴望成为旁观者,渴望从自己的皮囊里抽身,像抽出一条被血黏住的衬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罗刹国鬼故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罗刹国鬼故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