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西夏王妃,求您宽恕
大军跋涉,历时一月,并不急着赶路,而是预作操练。
在古代,行军也是一种练兵,哪怕是刚刚被征召的士卒,经过一次行军也会有所成长,而如果再辅以两三次战斗,那么就可以算作是老卒精锐。
后世之人可能不理解,精锐是这么好练的么,其实,放在古代真就如此。
说白了就一个原因,全靠同行衬托的啊。
冷兵器时代,有一把劣质柴刀在手,就能算作强人,就可以在村里横行。
而势力与势力之间的对比,也可以用后世的一个说法来形容:‘整个天下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无非是看哪家的草台班子稍微正规一些。’
所以,古代的所谓精兵是被对比出来的。
虽然士卒刚刚被征召,但至少人人都配军械,只要通过简单的战阵演练,战斗力就可以超越普通百姓,这种兵,叫做普兵。
……
此次杨一笑再行御驾亲征,麾下兵马便是刚征召的普兵。
人数大约十二万,共分为三个军阵。
首先是两万精锐,这是真正的精锐,此前杨一笑从西夏战场回乡祭祖,作为帝王必须有强大的兵力保护,否则很容易遭遇危险,毕竟国战之中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这两万精锐可以看作大唐的临时御林军,不但调用铁骑而且还暗藏了神武营的火枪兵,战斗力极为强横,即便对阵十万普卒也无所畏惧。
除此两万之外,剩余全是新卒。
分为两个军阵,每军暂时五万,加起来总共只有十万兵力,距离老爷子承诺的四十万还差很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仓促,毕竟用于征召的时间太短了,涌入大唐的流民人数还不多,短时间只能做到如此,后面需要持续的进行追加。
杨一笑起驾之时已经发布圣旨,让大唐留守的官员把征兵列为头等大事,随着时间推移,必然能满编四十万。
这四十万兵马是老爷子出钱资助的,名义上是重建云朝的两大忠勇边军,实则整个天下都知道什么情况,南云赵构根本没资格继承这两支大军。
以后,这将是属于大唐的两大边军。
名义上是重建,其实乃是新建,士卒是新丁,军械是新配,除了延用了‘折家军’和‘种家军’两个番号以外,这两支军队连吃饭的家伙什都是全新采办。
既然是新建,那么就要操练……
行军恰好是练兵的机会,所以杨一笑全程走的很慢。
先从泾县起驾,往南而不是往西,沿途不断汇聚各地刚招募的流民新丁,人数大约五万的时候才开始掉头,方向是前往山西道,沿途仍旧不断汇聚兵力……
到达山西道的时候,新招士卒已然十万,于是挥军越境,直入西夏的河套平原。
由于去年历经四个月的战争,河套平原的东部已经落入大唐掌控,因此行军之中并没有大型战斗,仅仅是遭遇一些党项人的流寇。
杨一笑巴不得能遭遇流寇,恰好可以让新卒受到锻炼……
打,杀,追,剿,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练,慢悠悠的赶往河套中部的夏州城。
历时足足一个月!
跋涉行军两千里!
终于初春到达夏州城,十万新兵隐隐已有正规兵卒的气象。
此时夏州已经被围困五个月,大唐的十万精锐一直只围不攻,当杨一笑携带十二万兵力再次到来,汇聚之后的兵力顿时把夏州围成了铁桶。
真的是铁桶一般,让城池之内的党项人绝望。
古语有云,兵过一万,无边无沿,兵过十万,扯地连天,而现在,夏州外面是二十多万大军……
用一句话形容,夏州已是死城,结局没有任何意外,注定会被围困而死。
人不可出,鸟不可越,城中人心惶惶,所有党项人的心里只剩绝望。
……
当杨一笑再次到来时,夏州城头立马又竖起白旗,这已经是五个月以来不知道第几次,城中的党项人一起乞求向大唐投降。
然而,杨一笑漠然不予搭理。
夏州还不死心,竟然派出死士,冒着被大唐士卒射杀的风险,从城墙上借助绳索降落下来,他们不敢开城门出来,只敢用这种办法前来求降。
或许是因为杨一笑的名声问题,整个天下都流传他善待妇孺的仁厚,因此,夏州这次派来的死士竟然是女人和小孩。
领头的是个贵妇,带着两个半大孩童,她们从城墙降落之后,乖乖等候大唐士卒上前俘虏。
只见,那贵妇举着象征求降的白旗……
两个小孩则是各自高举一根节杖,节杖镶嵌着牦牛尾寓意是出使的身份。
大唐方面一看就明白,这是城中的党项人担心小孩被杀死,因此故意让孩子拿着节杖,寄希望于大唐可以不斩来使。
站在城下眺望城上,可以看到人头攒动,夏州城的上层全都面带忐忑,眼中却闪烁着渴望活命的迫切。
杨一笑目光冰冷,仅仅只是淡淡一句,道:“自己不敢出城求降,派女人和小孩试探,朕虽然有仁厚之名,但朕岂能对异族加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