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对于孟乔芳、刘良臣接受自己安排的原因,邓常春自己也做了分析。
而他得出的结论也很简单,那就是他对孟乔芳、刘良臣的安排,看似充满风险,但实际上却是最符合孟、刘二人切身利益的安排。
一方面,孟、刘、邓三人,都不是那种能在盛京城内呼风唤雨的人物,根本做不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
他们虽然可以继续联络一些其他人,但是能联络到的、值得信任的,多数都是八旗汉军的中下层。
这些人现在几乎都靠边站了,不仅掌握不了什么核心机密,甚至都被排除在驻守各大城门的关键岗位之外了。
这种情况下,他们真要是在多尔衮出城祭告福陵,或者出城被狩之前发动兵变,以功劳换取杨振的优待,那个危险系数可是相当高了。
说不定,杨振的人马还没打进城,孟、刘、邓他们自己能拉起来的队伍就先被城内的八旗驻军给镇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常春关于长期埋伏以待时机的安排,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最稳妥最安全的一个选择了。
只需要他们保持现状即可,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之类的,多尔衮也好,八旗汉军上面的满固山也好,也看不出来什么。
与此同时,他们还给自己留了一条更加安全的后路,毕竟受领了杨振的任务,就算是提前在杨振的跟前排上了队了。
将来有一天,多尔衮也好,“大清国”也好,在撤离盛京城以后,如果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他们再临阵倒戈,不仅面临的危险更小,而所能收获的利益也会更大。
所以,从他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孟乔芳、刘良臣也会欣然接受长期潜伏的安排。
另一方面,功劳的问题,也是孟、刘、邓三人不能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邓常春的这个假借杨振名义自行做出的安排,与他本人当年在盖州时向杨振提出回到盛京做内应的建议,简直如出一辙。
他很清楚,当时他自己是什么心理,现在孟乔芳、刘良臣就会是什么心理,不过是将心比心而已。
但是这样做,当然不全是为了更容易说服孟乔芳和刘良臣他们。
目前杨振麾下力量相当强大,如果加上洪承畴、祖大寿的兵马,哪怕没有他们在城内做内应,也能打下盛京城,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的事情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杨振率部拿下盛京的过程中,他们寸功未立,今后如何在金海镇军中立足,如何在杨振跟前那许多将领之中出人头地?
就此而言,长期潜伏下去就成了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为朝廷要的是城池,是带有标志性的盛京城,而杨振想要却并非仅仅这一座城,他想要的“大清国”管辖之内的所有土地与部落人口。
他是要让金海镇或者征东军彻底取代整个“大清国”在关外、在边外、在塞北一切土地上的统治权。
甚至包括“大清国”自己这些年来都还没有完全取得对漠北草原和黑龙江领域所有部落的完全统治权。
这样一来,区区一个盛京城,还真就算不得什么了。
想当初,邓常春就是被杨振对他描绘过的这个广阔的充满魄力的前景所深深折服的,这时自然也拿出来用来说服孟乔芳他们了。
而孟、刘二人,果然也跟他一样,被这个充满魄力的前无古人的宏伟蓝图所说服。
喜欢大明新命记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大明新命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