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保护区的建立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石子,涟漪效应远超任何人的预期。短短几周内,平衡之都的居民开始自发地在不同区域间流动,寻求最适合自己当前状态的意识环境。林越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差异潮汐”——意识的自然涨落,如同海洋受月亮牵引。
潮汐的韵律很快显现出清晰的模式。月圆之时,居民倾向于聚集在集体意识区,享受连接的温暖;新月期间,则更多退入差异保护区,重拾个体的独立。这种周期性变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却也暴露了系统的脆弱性。
“协调者监测到能量消耗激增,”技术团队报告,“意识场的波动导致能源网络频繁调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居民开始表现出“潮汐依赖”——他们失去了自主选择意识状态的能力,完全被这种自然韵律所支配。
梅琳带领心理学团队研究这一现象,发现长期处于意识场影响的居民,其神经可塑性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大脑在无意识中适应了这种周期性变化,”她向林越解释,“就像候鸟随季节迁徙的本能。”
先驱者对此表达了谨慎的乐观:“这是意识进化的自然过程。但需要确保没有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
就在研究深入进行时,一个异常模式引起了林越的注意。在差异潮汐中,有一小群居民始终保持着固定的意识状态,不受周期变化影响。他们来自同一个文明——“恒定者”,一个以意识稳定着称的种族。
恒定者代表请求私下会见林越。“我们的稳定不是天赋,而是选择,”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我们曾经也受自然意识周期支配,直到发明了意识锚定技术。”
这种技术让恒定者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意识状态,不受任何外部影响。林越立即看到了它的价值——如果平衡之都的居民都能掌握这种技术,就能真正实现有意识的平衡,而非被动的潮汐支配。
然而,当林越提出技术共享时,恒定者设置了严格的条件。“意识锚定不是工具,而是生活方式。要学习它,必须接受我们的哲学理念。”
恒定者的哲学核心是“不变中的变化”——在保持核心自我的前提下,允许表面的适应性变化。这种理念与平衡之都的动态平衡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为了理解这种哲学,林越决定亲自体验意识锚定技术。过程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恒定者的导师要求他首先找到自己的“核心自我”——那些不受时间、环境、经历改变的本质特性。
“每个人都有多重自我,”导师解释,“但核心自我是所有这些变化的观察者和承载者。”
经过数天的深度冥想,林越终于触及了那个永恒的内在观察者。那一刻,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感,仿佛在意识的风暴中找到了宁静的中心。
带着这种新的体验,他重新审视平衡之都的意识场。现在他能清晰地看到,意识场如同一个巨大的共鸣箱,放大着居民们的情感与思维,而意识锚定则提供了独立于这个共鸣箱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两种技术,”他在议会会议上提出,“意识场的连接技术和意识锚定的独立技术。真正的平衡在于有能力选择何时连接、何时独立。”
这个理念得到了广泛支持。恒定者同意在平衡学院开设意识锚定课程,而梅琳的团队则开始研究“有意识连接”技术,让居民能够自主控制自己与集体意识场的连接程度。
课程的开设引发了新一轮的学习热潮。来自各个文明的居民排队报名,希望掌握自主控制意识状态的能力。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掌握这种技术。来自高度集体主义文明的居民难以找到所谓的“核心自我”,而极端个体主义者则拒绝承认任何形式的集体连接价值。
最困难的案例来自“融合文明”的代表。这个文明的成员天生具有高度共情能力,他们的个体界限本就模糊,意识锚定对他们而言就像要求水保持固定形状一样困难。
“我们的核心自我就是连接本身,”融合文明的代表痛苦地说,“要求我们独立,就像要求河流停止流动。”
这个难题让林越意识到,平衡之都需要更加多元的技术体系。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文明。
在先驱者的建议下,他成立了“意识技术多元化项目”,邀请各文明代表共同开发适合不同思维模式的技术。
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融合文明开发出了“有界融合”技术,让他们能在保持连接的同时界定个体空间;集体主义文明创造了“层级意识”模型,允许在不同层面的集体性中保持核心自我。
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平衡之都的问题,还通过星际理事会传播到了其他文明。恒定者的意识锚定技术尤其受到那些担心文化同化的文明的欢迎。
然而,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文明开始使用这些技术来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而非寻求平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深渊农庄主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深渊农庄主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