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站在窗边,看着清晨的光从天际线漫过来,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城市上空。先是染白了远处的云,再慢慢漫过对面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把原本冷硬的灰色建筑,一点点晕成淡金,连金属框架的冷光都变得柔和起来。风里的梧桐叶气息比深夜时更浓了,是带着露水的鲜绿味道,混着街角早餐车飘来的豆浆香——那香气暖暖的,裹着点蔗糖的甜,像小时候母亲在煤炉上煮的早饭,掀开锅盖时,白雾裹着香,一下子就漫满了整个屋子。他抬手按了按眉心,熬夜的疲惫还锁在眼角的细纹里,可心里却比凌晨改稿时轻快了许多,像卸下了块压了很久的石头,连呼吸都变得顺畅了。
他走回工位,把那本深蓝色的旧笔记本轻轻放进背包侧袋,拉好拉链时,指尖碰到布料的纹理,像把一份珍贵的秘密妥帖收藏。然后开始收拾桌面:冷摩卡的玻璃杯底还留着浅褐的渍痕,他捏着杯脚放进垃圾桶,杯壁的水珠蹭过指尖,凉得很清爽;散落的杂志样刊——有印着春日花海的,有拍着都市街景的,他一本本叠好,放回文件架,让那些精致的封面靠在一起,像排着队的小画框;那封读者来信早已夹在笔记本里,成了他心里最软的念想,比任何销量数据都更让他记挂。办公区的灯被他一盏盏关掉,暖黄的光依次熄灭,只剩下墙角的应急灯还亮着微弱的绿光,像夜里没熄的星星,安静地守着空荡的房间。他锁上编辑部的门时,走廊尽头传来保洁阿姨扫地的声音,“唰唰——唰唰——”,节奏均匀得像首清晨的小调,为这个刚醒的城市伴奏。
走出写字楼,天已经亮透了,浅蓝的天上飘着几朵薄云,像被风吹散的棉絮,轻轻悠悠地晃着。路边的梧桐树枝桠伸得很远,叶片上还沾着晨露,阳光落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几个晨练的老人在树下打太极,白色的练功服在风里轻轻摆,动作慢悠悠的,抬手、转身都带着岁月的从容,连周围的时光都好像被放慢了,没有了白天的匆忙。一尘沿着人行道走,脚步比来时轻了些,路过24小时便利店时,玻璃门自动滑开,冷气混着关东煮的香扑出来。他进去买了杯热豆浆,还拿了两个肉包——胃里空了太久,此刻就想被点热乎的东西填满,暖一暖熬夜的凉。
豆浆装在透明的塑料杯里,热气从杯口冒出来,氤氲在镜片上,把眼前的景象都晕成了模糊的暖。他摘下眼镜,用衣角轻轻擦了擦,再戴上时,正好看见便利店的玻璃窗上贴着张招聘启事,红色的字很显眼:“招夜班店员,月薪3500,包吃住,要求能熬夜,手脚麻利”。那行字像根细针,轻轻扎了他一下——他忽然想起那封读者来信,想起那个在县城医院轮夜班的护士,想起她“一半工资寄回家、一半交房租”的日子。3500块,或许就是很多人生活的底色:没有杂志里写的“逆袭”,没有精致的香薰和面霜,只有日复一日的奔波,只有在楼梯间偷偷哭一场的委屈,和偶尔想喘口气的小小渴望。
他走到公交站,站台上已经聚了几个人。大多是背着双肩包的上班族,脸上带着没睡醒的倦意,低头刷着手机,指尖飞快地划过屏幕,像是在赶时间;有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捏着三明治,一边咬一边看手表,眉头微微皱着;还有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扎着马尾辫,手里拿着本语文书,小声地背着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声音软软的,像清晨的露珠,落在心尖上。一尘看着她,忽然想起自己高中时的样子——也是这样背着书包,在清晨的小路上背诗,背到“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总忍不住抬头看天,盼着日子能快点好起来。也想起张奶奶家的小院,想起她坐在竹凳上念诗的样子,心里又暖了些,像被阳光晒过的棉被,软乎乎的。
早班车来了,黄色的车身在晨光里很显眼。他上去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座椅还留着前面乘客的余温。车窗外的风景慢慢向后退,梧桐树叶在风里轻轻晃,像在挥手告别;路边的早餐车还在冒着热气,有人停下买早点,画面热闹又鲜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地上,铺成一片碎金,跟着车轮一起动,像流动的星星。他拿出手机,点开和林姐的聊天框,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原本没想说太多,可心里的念想太满,还是补充了一句:“林姐,昨天那封读者来信,我想试着给她回封信,不用登在杂志上,就私人寄给她,想跟她说说话。”
过了几分钟,林姐的消息弹了出来。这次没有了往日的干练,反而带着点温和的软:“好啊,我看了你的编者案,写得很实在,比那些‘逆袭’的话更让人心里舒服。其实有时候,我们做杂志,不只是为了销量,不只是为了广告,也是为了给人点力量,哪怕只是一句话的安慰。你想做就去做,需要帮忙随时说,地址或者邮票,我都能帮你找。”后面还附了个黄色的拥抱表情,小人张开手臂,圆圆的脸上带着笑,在屏幕上显得格外暖,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落在心尖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尘之光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一尘之光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