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前一天,阿姜的手能握起小姜枝了,红外仪测温度 10℃,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升到 40m/s,可新的麻烦又来了 —— 冻镇突然刮起 “白毛风”,冻河的冰又厚了半尺,镇里的冻参和老冻姜快用完了,要是再有人得急性痹症,根本没药材!“祭典得凿冰祈暖,按老规矩,凿开冻河的‘暖水眼’,就能引来暖意,冻邪就散了!” 祭官急得直跺脚,带着村民们扛着凿子往冻河去。
阿禾跟着去了,看着村民们在冰上凿了半天,冰面只裂了道小缝。他突然想起薯镇的 “通风扇原理”—— 薯镇用风扇加速空气流动,凿冰能不能用 “热胀冷缩”?他让村民们把炒热的冻姜灰铺在冰面上,再浇点温姜汤,冰面果然软了些,凿子下去快多了。没一会儿,冰面凿开个洞,冒着白汽的温水涌出来,村民们都欢呼起来:“暖水眼开了!冻姜神显灵了!” 阿禾赶紧用红外仪测水温 ——15℃,比周围的冰温高了 10 度!他在手记上画了个凿冰的图,标上 “冻镇凿冰祈暖:炒热姜灰(祭典物)+ 温姜汤,借热胀冷缩助凿冰,增暖水眼效果,融民俗与物理之理”。
祭典当天,阳光居然透了出来,照在冻姜神的石碑上。阿姜穿着红底姜花衣,手里握着姜枝,稳稳地站在祭台前,红外仪测他手背温度 15℃,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到 48m/s,和正常孩子差不多了。阿禾站在人群里,看着村民们供奉炒冻姜、唱祭歌,祭官还把他的仪器和方子刻在了冻姜神石碑的侧面:“冻姜神传法,融新术于古俗,救民于寒痹”。
“大夫,这是冻姜神赐的‘姜福袋’,里面装着三蒸三炒的老冻姜和冻参,带在路上能驱寒。” 老汉把个红布缝的小袋子递给阿禾,袋子上绣着个小小的红外仪图案 —— 是村民们连夜绣的。阿禾接过福袋,心里暖暖的,他翻开手记,在 “冻镇祭典篇” 写下:“冻姜祭非迷信,乃冻镇人对寒痹的经验总结 —— 三蒸三炒冻姜是温寒之法,凿冰祈暖是驱邪之术,姜花梨皮是缓疼之方。今以红外仪辨寒深,肌电图测神经,融新术于俗,方知‘古法新用’不仅是古今结合,更是俗与术的相融,守俗之魂,用术之巧,方为医者之道。”
离开冻镇时,村民们都站在冻河旁送他,阿姜举着姜枝喊:“大夫!明年祭典你还来吗?俺还当姜童!” 阿禾挥着手,马车驶在融了些的冰面上,没那么打滑了。风里带着姜花的香和冻梨的甜,怀里的福袋暖暖的,手记上还贴着片祭典用的姜花标本,淡黄色的花瓣上还留着点冻痕。
他摸了摸药箱里的肌电图仪,又想起刚到冻镇时的紧张,现在心里只剩踏实 —— 以前他总觉得仪器是 “洋玩意儿”,民俗是 “老规矩”,两者隔着层冰,现在才知道,只要心里装着患者,冰就能化成暖水。就像冻河的暖水眼,只要找对法子,再冷的冰也能透出暖意。
前方的雪镇越来越近,听说那里的雪能没过膝盖,村民们的 “雪痹症” 比冻镇的更怪,还会让关节肿得像馒头。阿禾握紧手里的福袋,摸了摸手记,心里充满了期待 —— 他知道,不管雪镇的病多怪,只要带着冻镇的经验,带着仪器,带着对民俗的尊重,就能找到治病的法子。
马车跑在雪地里,留下两道长长的车辙,像在雪地上画了条线,一头连着冻镇的姜香,一头通向雪镇的雪韵,也连着阿禾越来越坚定的医者之路。他翻开手记的最后一页,看着自己写下的话,突然笑了 —— 那个当初连炒杏仁都慌的少年,现在终于能独当一面,把民俗、古法、新术揉在一起,成了真正的 “古法新用” 传承者。而这条传承路,还长着呢。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