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镇的深秋总被一层浓得化不开的雾裹着 —— 镇外的雾溪常年飘着白汽,溪边的雾松枝上挂着细密的雾凇,风一吹,不是凉,是渗骨的湿,连空气都像能拧出水来。阿禾牵着马走在镇口,马蹄踩在沾雾的青石板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闷响,他怀里的《古法新用手记》被雾水浸得微微发潮,纸页上 “湿症应对” 的红圈格外显眼。
“大夫!快救救俺家老婆子!” 个穿褐布袄的老汉跌跌撞撞跑过来,手里攥着个破布包,包着半片雾松针,“她从昨天开始就手脚冰凉,脸紫得像雾溪的石头,喘得说不出话,喝了雾松针煮的水,反而更重了!” 阿禾赶紧跟着老汉往镇里跑,路过雾溪时,看见溪边的村民大多缩着脖子,有的手背上还泛着淡紫,像被雾冻住了似的。
老汉家的土坯房里,雾更浓了,窗缝里飘进的雾气让墙面都发潮。老妇人躺在土炕上,盖着两床厚被,手脚却冰得像铁块,胸口起伏得像抽风的风箱,嘴唇紫得发亮,手背上的血管隐隐透着青。阿禾赶紧摸脉 —— 脉气沉细如丝,还带着滞,像被雾裹住的雾松枝,又沉又涩;再看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雾溪的泥,舌边还沾着点瘀紫,是之前没见过的 “湿里夹瘀”!
他慌得赶紧翻开手记,翻到 “湿症应对” 那页,荷镇的菱角壳、芦溪的芦苇根、桑镇的桑皮都记在上面,可没一个提 “瘀” 的。“难道是雾镇的湿不一样?” 阿禾的手心冒了汗,指尖摩挲着观微镜的铜筒 —— 这是小石头特意让他带上的,说 “遇到没见过的症,先看‘隐情’”。他取出微循环观测仪(长安太医院新送的,比观微镜更精细,能看指尖的毛细血管),轻轻夹在老妇人的指尖。
镜筒里的光影慢慢清晰,阿禾的眼睛刚凑过去,心就沉了 —— 老妇人的毛细血管里,红细胞像堵在窄巷里的马车,走得又慢又滞,有的地方甚至停住了,血管壁还泛着淡紫:“是微循环瘀阻!雾镇的湿不是普通的湿,是‘雾湿’,裹着寒气堵了血管,光祛湿没用,得化瘀!” 他赶紧在手记的空白处画了个毛细血管图,标上 “雾镇雾湿夹瘀:微循环观测仪下可见红细胞滞缓,血管壁紫暗,需祛湿 + 化瘀”,笔尖的墨被雾水晕开,他赶紧用桑皮布(从桑镇带的)擦了擦。
老汉凑过来,盯着观测仪的镜筒,满脸疑惑:“这玩意儿能看见血管里的东西?俺活了七十岁,只知道手脚凉是冻的,哪知道是血管堵了?” 阿禾指着镜筒里的影像:“您看,这里的小红点(红细胞)走不动,就是血管堵了,得用能通血管的药。您家有雾镇的活血藤吗?之前听小石头哥说,活血藤能化瘀,是雾镇的本地药。”
“有!俺家屋后就种着!” 老汉赶紧跑出去,没多久扛着捆深褐色的藤蔓回来,藤上还带着雾水,“这藤俺们平时用来编筐,没想到还能当药!” 阿禾接过活血藤,按小石头教的 “辨药法” 看 —— 藤皮要深褐、断面黄白、没虫眼,刚好这捆都符合。他拿出小刀,把活血藤切成小段,准备和雾松针一起熬药 —— 雾松针祛湿,活血藤化瘀,刚好对症。
可熬药时又出了岔子:阿禾怕活血藤的药效出不来,把火加得太大,药汁很快就熬得发黑,还带着股焦糊味。“坏了!熬糊了!” 阿禾赶紧关火,看着黑乎乎的药汁,心里直打鼓 —— 这要是给老妇人喝了,说不定会更重。他突然想起小石头在柏镇炒杏仁糊了的补救法,又翻到手记里 “药材补救” 那页,上面写着 “炒糊药材可加鲜草药煮去糊味”。
“大爷,您家有新鲜的雾松针吗?要刚摘的,带露水的!” 阿禾的声音有点急,却没慌。老汉赶紧去雾松树下摘了把翠绿的雾松针,阿禾把糊了的药汁倒回砂锅里,加了把新鲜雾松针,再添点雾溪水,小火慢慢熬。没一会儿,药汁的焦糊味淡了,反而飘出股淡淡的松香。阿禾松了口气,在手记上补:“活血藤熬糊可加新鲜雾松针(雾镇)同煮,去糊味且增祛湿效,记自柏镇炒杏仁补救法”。
药熬好后,阿禾先舀了小半碗,吹凉了喂给老妇人。过了半个时辰,老妇人的手指慢慢能活动了,嘴唇的紫也淡了些。阿禾赶紧用血氧饱和度仪(比之前的测氧仪更精准,能测血液里的氧气浓度)测了下 —— 之前是 “八成”,现在升到了 “八成五”,微循环观测仪里的红细胞也走得快了些。“管用了!” 老汉激动得直搓手,赶紧把镇里其他生病的村民都叫过来,让阿禾给他们看诊。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镇里的孩童们怕微循环观测仪,一看见夹指尖的铜夹就哭,没法测微循环。阿禾想起小石头在桑镇哄孩子的法子,从药箱里拿出块桑皮布(桑镇带的),把观测仪的铜夹包成小松鼠的样子,铜线露在外面当 “尾巴”:“这是看小手的小松鼠,不疼,还能知道小手里面的小红点走得快不快。” 果然,孩子们不闹了,还主动把手指伸过去,有的孩子还笑着说:“小松鼠的尾巴亮闪闪的!” 阿禾赶紧在手记上画了个包着桑皮布的观测仪,旁边写:“孩童测微循环用桑皮布裹仪器,借童趣减惧,记自桑镇哄孩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