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沐接过竹苓,用小刀削去表面的泥:“得去皮,竹苓的皮偏涩,削掉后切成薄片,和茯苓用法一样,但要多泡一刻钟,因为竹苓比茯苓硬。” 小石头赶紧接过小刀,学着苏沐的样子削竹苓皮 —— 一开始削得太厚,把里面的肉也削掉了,苏沐握着他的手教:“刀要斜着,轻轻削,只削表面的薄皮就行。” 小石头慢慢上手,终于削好两颗竹苓,切成薄薄的片,泡进温水里,眼睛盯着水面,生怕泡不够时间。
等竹苓泡好,苏沐让小石头负责熬药:“按你开的方子加量,竹茹一小撮,炒麦芽两勺,竹苓片(泡软的),生姜一片,先加三勺竹溪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一刻钟,最后加半小勺竹沥汁。” 小石头蹲在竹制灶旁,小心翼翼地加药材,火苗舔着锅底,竹香慢慢飘出来。可煎到十分钟时,阿婆突然又吐了,阿竹慌得直喊:“咋还吐呀?是不是竹苓不管用?”
小石头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他赶紧凑到砂锅边,闻了闻药味 —— 竹香里带着点涩,他突然想起苏沐说的 “竹苓要泡软”,赶紧捞起一片竹苓:“苏沐姐姐!竹苓没泡透!里面还是硬的,药效没出来,还带着涩味!” 苏沐赶紧关火,把竹苓片重新放进温水里泡,又加了点竹沥汁:“别慌,泡透了再煮,这次多泡五分钟,你盯着,软到能捏动就行。” 小石头守在水盆边,每隔一会儿就捏捏竹苓,直到竹苓变得软乎乎的,才重新放进砂锅里。
这次煎够一刻钟,加了竹沥汁后,药香里混着竹的清冽、麦芽的甜香,一点都不涩。沈知远让小石头亲自给阿婆喂药:“你开的方子,你喂才安心。” 小石头端着药碗,吹凉了一勺一勺喂,阿婆抿了两口,没再吐,还主动多喝了半碗:“不涩了,像喝竹茶似的,胃里也不那么胀了。”
太阳偏西时,阿婆喝了两碗药,已经能坐起来,还吃了小半碗竹荪粥。阿竹高兴得直擦眼泪,从灶房端出刚蒸好的无糖竹糕,递给小石头:“给你吃,没放糯米,不碍脾胃,谢谢你给奶奶开方子!” 小石头咬了一口,竹香在嘴里散开,甜滋滋的 ——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开方子治好的病人,比任何糖都甜。
苏沐让小石头把方子整理在竹片上,特意标注:“竹苓需去皮泡软(捏动为度),竹茹一小撮(防凉),竹沥汁后加”,交给阿竹:“以后雨天别让阿婆踩溪水,竹糕也别吃糯米的,要是再犯,按这个方子煮。” 小石头还把自己画的竹苓图送给阿竹,标上 “淡棕、竹根纹、内白、祛湿”,特意画了个叉在假竹苓旁:“这个深黑的不能采,有毒!”
离开竹溪镇时,阿竹和阿婆往马车上塞了不少笋干、竹沥汁,还有阿婆亲手编的竹药篮。“下次来,俺教你编竹篮!” 阿竹站在溪岸边,挥着手喊,手里还拿着小石头送的竹苓图。林薇靠在车边,手里攥着片竹茹,薄荷苗的叶片已不再泛浊,翠绿得发亮。沈知远拍了拍小石头的肩:“下次遇到简易病症,就由你负责开方子,敢不敢?” 小石头攥紧笔记本,使劲点头:“敢!我还能认更多药!”
马车驶离竹溪镇,身后的毛竹在夕阳里泛着金,溪水映着竹影,像铺了层绿绸。车厢里,竹香混着药香,小石头捧着笔记本,在 “竹苓” 旁加了大大的 “泡软去皮”,还画了个小竹筐 —— 那是阿婆送的药篮。陆衍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轻声说道:“从认识各种草药到能够开出药方,你如今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半个小医官啦。”
沈知远与林薇对视一眼,两人的目光交汇,仿佛在瞬间传递着某种默契。他们的脑海中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小石头采集竹苓时那专注而认真的模样。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小石头背着竹篓,穿梭在茂密的竹林间。他仔细地辨认着每一株草药,小心翼翼地将竹苓采下,放入篓中。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小小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和认真。
那股认真劲儿,就像竹苓本身一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药材的清新,是竹溪的甘甜,也是小石头从“懂药”到“会用”的成长之香。
如今,这股香气似乎随着马车的前行,一同飘向了春日的暖阳里,温暖而宜人。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zuiaixs.net)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